绵羊瘤胃上皮对高谷物日粮的适应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集约化养殖中,为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及生产效率,生产者往往采用高谷物日粮的饲喂模式。与以粗饲料为主的日粮相比,高谷物日粮在瘤胃内被瘤胃微生物快速发酵,导致瘤胃内VFA累积和pH值降低。为适应上述瘤胃内环境的变化,绵羊瘤胃生理结构会发生相应改变。然而,目前人们对于瘤胃上皮对高谷物日粮的适应性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论文从组织、细胞和分子层面,系统研究了绵羊瘤胃上皮对持续性饲喂高谷物日粮的适应机制,并探索此适应性过程中瘤胃上皮生长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1.绵羊瘤胃上皮对高谷物日粮的形态适应性研究本章旨在研究绵羊瘤胃上皮对高谷物日粮的形态适应性。试验选用20头绵羊(体重25.60±0.41 kg,180日龄左右),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根据饲喂高谷物日粮的持续时间不同,4组分别为CON组(对照组,饲喂干草)、G7组(饲喂高谷物日粮7天)、G14组(饲喂高谷物日粮14天)和G28组(饲喂高谷物日粮28天)。预饲期为28天,正式试验期为28天,分别于高谷物饲喂后7天、14天、28天屠宰各组,采集绵羊瘤胃液及瘤胃上皮组织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饲喂高谷物日粮28天时(G28组)绵羊日增重显著高于G7组(P=0.015)。G7、G14和G28三组间绵羊的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367)。G14组的瘤胃干重占体重比显著高于CON组(P=0.018)。随着高谷物日粮饲喂时间的延长,瘤胃液pH值(P<0.001)呈线性降低,而TVFA(P=0.001)和丁酸(P<0.001)呈线性增加,而戊酸浓度(P=0.029)呈二次方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饲喂高谷物日粮14天后,瘤胃上皮乳头的长度(二次方,P=0.004)、宽度(三次方,P=0.015)和表面积(线性,P=0.003)均显著增加。随着高谷物日粮饲喂时间的延长,瘤胃上皮角质层细胞层数(P<0.001)、角质层厚度(P<0.001)、颗粒层/棘突层厚度(P<0.001)和基底层厚度(P=0.028)均呈三次方变化。结果说明,饲喂高谷物日粮改变了绵羊瘤胃发酵模式,增加了 TVFA产量,绵羊瘤胃上皮可通过形态学的改变来适应高谷物日粮饲喂模式。2.基于蛋白组学技术研究绵羊瘤胃上皮对高谷物日粮的功能适应性机制本章利用液质联用(LC-MS/MS)无标记法蛋白组学,探究绵羊瘤胃上皮对高谷物日粮的功能适应性机理。试验设计同第二篇第一章,试验结束后采集绵羊瘤胃上皮组织进行蛋白组学鉴定及分析。结果发现,按FDR<0.05和VIP值>1.5的筛选条件,共筛选出146个差异显著蛋白。根据这些差异蛋白的表达趋势,将其分为3类,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进程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再挑选出56个差异性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富集于四个功能区:细胞生长调节;细胞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紧密连接调节以及代谢调节。运用RT-PCR技术,对其中的29个差异性蛋白的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功能区一中 PTGIS、CRYAB、ITGA5、ITGB1、FLNA、PPP1R12A、ILK、VCP和STAT3蛋白对应的基因表达趋势与蛋白表达趋势一致,这些蛋白主要功能涉及调控细胞周期、阻抑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过程;功能区二和功能区三中ARPC4、APRC5L、PFN2、ACTN1、ACTN4蛋白对应的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相一致,这五个蛋白主要与屏障功能及细胞紧密连接相关;功能区四OXCT1、UGT1A1、PFKM、DDOST、P4HB蛋白对应的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一致。结果表明,随着饲喂高谷物日粮时间的延长,绵羊瘤胃上皮发生功能性变化,主要过程涉及到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细胞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细胞紧密连接调节和代谢调节。3.持续饲喂高谷物日粮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章旨在探究持续饲喂高谷物日粮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试验同第二篇第一章。试验结束后采集瘤胃上皮,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发现,随着高谷物日粮饲喂时间的增加,绵羊瘤胃上皮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呈线性下调(P<0.001),处于S期的瘤胃上皮细胞比例呈线性上调(P=0.006),绵羊瘤胃上皮细胞G2/M期细胞比例呈三次方上调(P=0.004)。采用Real-time PCR定量与瘤胃上皮细胞周期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结果显示,随着饲喂高谷物日粮的时间增加,CyclinE1的mRNA表达量呈线性下调(P=0.021),CDK-2的mRNA表达量呈线性下调(P=0.001),同时,CyclinEl蛋白表达量与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高谷物日粮饲喂时间增加,瘤胃上皮细胞凋亡比例呈二次方下降(P<0.001)。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定量发现,随着高谷物日粮饲喂时间增加,Caspase8基因相对表达量呈二次方下调(P=0.012),瘤胃上皮Bad基因相对表达量呈趋势下降(P=0.053)。结果说明,持续性饲喂高谷物日粮可影响瘤胃上皮细胞周期蛋白CyclinE1和细胞周期蛋白激酶CDK2的表达,加快瘤胃上皮细胞周期进程,减弱瘤胃上皮细胞凋亡,进而导致瘤胃上皮乳头发生适应性变化。4.持续饲喂高谷物日粮对绵羊瘤胃上皮IGF-1信号通路的影响本章主要研究高谷物日粮影响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分子机制。动物试验设计同第二篇第一章。试验过程中采集血液,用于检测IGF-1浓度,试验结束后采集瘤胃上皮组织,用于IGF-1通路中相关基因及蛋白的检测。结果发现,随着饲喂高谷物日粮时间的增加,绵羊血浆中IGF-1浓度呈线性增高(P=0.002),绵羊瘤胃上皮细胞IGF-1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发生变化,瘤胃上皮IGF-1基因相对表达量呈二次方上调(P<0.001),IGF-1R的mRNA表达量呈线性上调(P<0.001)。IRS-1基因表达量呈三次方变化(P=0.029),Raf1 mRNA的表达量呈线性上调(P<0.001)。同时,随着饲喂高谷物日粮时间的延长,瘤胃上皮MAPK基因、IGFBP2和IGFBP5基因(P<0.01)相对表达量呈线性上调,而IGFBP3的相对表达量呈线性下调(P=0.002)。对IGF-1信号通路上的重要蛋白的定量结果发现,持续性饲喂高谷物日粮对绵羊瘤胃上皮p-ERK和p-AKT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P>0.001),但线性上调了瘤胃上皮p-p38的蛋白表达(P=0.003)。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内丁酸和血液中的IGF-1含量与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或基因呈显著相关。结果说明,高谷物日粮可通过提高瘤胃丁酸含量和血液中IGF-1浓度,从而激活瘤胃上皮细胞IGF-1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进而促使瘤胃上皮生长。5.体外研究IGF-1和丁酸钠促进绵羊瘤胃上皮细胞生长的机理本章旨在探究IGF-1和丁酸对瘤胃上皮细胞生长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试验选择体况良好的6月龄公湖羊,屠宰后采集瘤胃后腹盲囊组织,消化分离瘤胃上皮细胞,培养瘤胃上皮细胞至贴壁,利用不同浓度的IGF-1或丁酸钠处理瘤胃上皮细胞,根据不同处理试验分为三部分:5.1.不同水平的IGF-1对瘤胃上皮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本部分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IGF-1对瘤胃上皮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试验分别用浓度为0、25、50和75 μg/L的IGF-1处理瘤胃上皮细胞,细胞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IGF-1浓度的增加,绵羊瘤胃上皮细胞GoGi期细胞比例呈二次方变化(P=0.012)。而S期细胞比例则随着IGF-1浓度增加呈线性下降(P<0.001)。随着IGF-1浓度增加,绵羊瘤胃上皮G2M期细胞的比例呈线性上调(P=0.003)。随着IGF-1浓度增加,瘤胃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比例呈二次方变化(P=0.001)。随着IGF-1处理浓度的增加,Cyclin E1的基因表达量呈线性下调(P=0.005),CDK-2、Caspase3、Caspose8和Bad的基因表达量呈二次方变化(P<0.001)。CDK-4和CDK-6的基因表达量随着IGF-1浓度增加呈三次方变化(P<0.001)。结果说明,IGF-1可通过缩短瘤胃上皮细胞周期的S期来推进瘤胃上皮细胞细胞周期进程,并随着IGF-1浓度增高而加强瘤胃上皮细胞的凋亡。5.2.不同水平的丁酸钠对瘤胃上皮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本部分旨在研究丁酸钠对瘤胃上皮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试验分别用浓度为0、2、4、6和8 mmol/L 丁酸钠处理瘤胃上皮细胞,细胞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丁酸钠处理浓度的增加,瘤胃上皮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呈线性上调(P=0.006),而处于S期的瘤胃上皮细胞比例呈线性下调(P=0.001),处于G2M期瘤胃上皮细胞的比例呈二次方变化(P=0.012)。随着丁酸钠浓度的增高,瘤胃上皮细胞凋亡比例呈二次方变化(P<0.001),2 mM、4mM和6 mM 丁酸钠组细胞的凋亡比例均显著低于0 mM和8 mM 丁酸钠处理组。随着丁酸钠处理浓度增高,绵羊瘤胃上皮细胞CyclinD1和CycliA2基因表达量呈二次方变化(P<0.001)。绵羊瘤胃上皮细胞CyclinE1(P<0.001)、CDK-2(P<0.001)、CDK-4(P=0.004)和CDK-6(P<0.001)基因表达量随丁酸钠处理浓度增高呈线性降低。随着丁酸钠浓度增高,瘤胃上皮细胞Caspase3基因的表达量呈二次方变化(P<0.001)。绵羊瘤胃上皮细胞Caspase8和Bad基因表达量随丁酸钠处理浓度增高呈三次方变化(P<0.001)。结果说明,丁酸钠可通过缩短S期,推进瘤胃上皮细胞细胞周期进程。其中,低浓度丁酸钠对瘤胃上皮细胞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而高浓度丁酸钠对瘤胃上皮细胞无抑制凋亡作用。5.3.IGF-1和丁酸钠联合处理对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基因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本部分旨在研究IGF-1和丁酸钠联合处理对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基因的影响与机制。试验分别用 DMEM(0μg/L IGF-1+0 mM 丁酸钠)、25 μg/L IGF-1+2 mM 丁酸钠、50 μg/L IGF-1+4 mM 丁 酸钠、75 μg/L IGF-1+6 mM 丁 酸钠和 100 μg/L IGF-1+8 mM丁酸钠处理瘤胃上皮细胞,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进行定量。结果发现,随着IGF-1和丁酸钠联合处理浓度的增加,绵羊瘤胃上皮细胞CyclinD1(P=0.003)、CyclinA2(P= 0.011)和CyclinE1(P=0.033)基因表达量呈二次方变化。随着IGF-1和丁酸钠联合处理浓度的增加,瘤胃上皮细胞CDK-2(P=0.003)的基因表达水平呈线性上调,而绵羊瘤胃上皮细胞CDK-6(P=0.001)的基因表达水平呈三次方变化,Caspase3(P=0.002)和Bcl2(P=0.022)基因表达量呈二次方变化。同时发现,50 μg/LIGF-1和4mM 丁酸钠联合处理瘤胃上皮细胞产生的作用显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 50 μg/L IGF-1和4 mM 丁酸钠联合处理对瘤胃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试验用50 μg/L IGF-1和4 mM 丁酸钠的复合物处理细胞,细胞共分为五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添加DMEM)、阳性对照组(添加50μg/L IGF-1和4 mM 丁酸钠)、ERK抑制剂组(添加50μg/L IGF-1、4 mM 丁酸钠和ERK抑制剂)、AKT抑制剂组(添加50 μg/LIGF-1、4 mM 丁酸钠和AKT抑制剂)、p38抑制剂组(添加50 μg/L IGF-1、4 mM 丁酸钠和p38抑制剂)和ERK抑制剂AKT抑制剂p38抑制剂组(添加50μg/L IGF-1、4 mM 丁酸钠、ERK抑制剂、AKT抑制剂和p38抑制剂)。处理细胞后24 h,开始收集细胞,同时对细胞增殖信号通路上关键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定量检测。结果发现,50 μg/L IGF-1和4 mM 丁酸钠可促使瘤胃上皮细胞pERK、pAKT和pP38蛋白表达上调,而ERK抑制剂、AKT抑制剂和p38抑制剂会影响瘤胃上皮对应磷酸化蛋白的上调作用。结果说明,IGF-1和丁酸共存可影响Ras/Raf/MEK/ER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p38 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生物学过程。综上,持续饲喂高谷物日粮导致绵羊瘤胃内丁酸浓度和血液中IGF-1含量增高,二者可能通过Ras/Raf/MEK/ERK、PI3K/AKT和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瘤胃上皮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增殖等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实现瘤胃上皮各个细胞层的变化,继而增大瘤胃乳头吸收表面积,最终达到调控瘤胃内环境稳态的作用,促使绵羊瘤胃适应高谷物日粮的持续性饲喂。
其他文献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是反刍动物主要的能量来源,可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60-80%;SCFA更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号因子。研究表明日粮精料水平影响瘤胃上皮的生长,但其中的机理不完全清楚。本论文旨在研究日粮精料水平对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第一章日粮精料水平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及SCFA和pH的作用12只山羊随机分成低精料组(LC,n=6)和中等精料
先前研究表明,瘤胃丁酸灌注可上调上皮细胞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但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丁酸对瘤胃上皮乳头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首次探讨了瘤胃丁酸灌注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分为两部分:1,瘤胃丁酸灌注实验;2,瘤胃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实验。1,瘤胃丁酸灌注实验二十四只装有瘤胃瘘管的健康山羊(4月龄;体重19.05±0.43kg)随机分成两组:B
生殖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以及通过分化产生配子的生殖系干细胞,包括雄性动物中的精原干细胞,以及雌性动物中的雌性生殖干细胞(也叫卵原干细胞)。生殖干细胞的健康程度,以及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直接决定着个体的生殖能力,但目前生殖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分别讨论了生殖干细胞的特性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畜牧产业以及农业经济中的关联性与重要性,具体包括:以小鼠雌性生殖干
在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肉类和乳制品需求量的增加,给家畜提供稳定和营养丰富的饲料变得十分重要。甜高粱(Sorghum bicolor)、王草(Pennisetum purpuphoides)和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满足动物生产需要的优良牧草资源。但是,其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水分含量和缓冲能高,因此很难调制出优质的青贮饲料。近年来,接种青贮用
SIRT7作为去乙酰化蛋白家族一员,是一种NAD+依赖性脱乙酰酶,定位于核仁,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rRNA和蛋白质合成、DNA损伤反应、细胞应激以及肿瘤的发生等。有研究表明SIRT7在LPS致炎的THP-1细胞中表达降低,在甲状腺癌、膀胱癌、肝癌、结肠癌以及乳腺癌等组织中高表达,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癌症因子,但SIRT7在乳房炎和乳腺癌中的研究较少,具体的调控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通过构建敲
湖羊因其性成熟早、四季发情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随着湖羊饲养规模的扩大和饲养方式的不断转变,多种饲养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营养不良会抑制卵泡发育、改变卵泡内微环境稳态、增加闭锁卵泡率,导致母畜出现延迟发情征兆、进而影响其繁殖力。研究已证实,黄体期短期补饲(如提高营养水平、补饲羽扇豆,注射葡萄糖或混合支链氨基酸等)均能够促进卵泡发育,提高排卵率。精氨酸(Arginine,Arg)作为条件性必需氨基酸
细胞蛋白稳态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和损伤,例如人类的亨廷顿综合征(Huntington’s Disease,HD)和动物的热应激损伤。亨廷顿综合征是人类医学中典型的由于蛋白稳态失衡性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体亨廷顿基因(Huntingtingene)发生突变,过长的CAG重复序列编码出过长的多聚谷氨酰胺链,使得变异的亨廷顿蛋白(mutant Huntingtin,mHtt)发生异常聚
象草(Pennistum Purpurem Sch.)和甜高粱(sorghum bicolor)是重要的禾本科植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用于调制青贮饲料。添加乳酸菌促进乳酸发酵,抑制丁酸发酵,提高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乳酸菌的生长和活性受发酵天数,乳酸菌的初始种群,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干物质含量的影响[1]。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乳酸菌,通过16S r DNA序列鉴定并确定其对象草和甜高粱青贮
肉牛耐寒临界温度为-15℃,环境温度达到25℃是肉牛是进入高温区的临界温度,大量研究表明,南方夏季高温环境极易造成肉牛发生热应激,热应激对肉牛生长性能及其机体的物质代谢均有重要影响;同时由于牛肉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多的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了解不同品种肉牛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耐热性和脂质代谢特点有助于为肉牛的科学饲养与管理提供更多的科学参考,同时揭示不同品种肉牛肉品质的特点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科学
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相互作用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繁殖过程会产生不利影响。而热应激已成为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主要问题之一。泌乳奶牛由于其泌乳期间产生过高的代谢热从而更容易受到热应激的影响。热休克蛋白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具有分子伴侣活性的蛋白质超家族,热应激期间,在动物体内广泛表达。在热休克蛋白家族中,HSP7A1A和HSP90AA1是真核细胞中最丰富的蛋白质,被认为是泌乳奶牛热应激最重要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