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考察了系列铜(Ⅰ)磷光配合物的配体结构及抗衡离子对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
⑴考察了系列2,2-二联吡啶/三苯基膦及1,10-菲咯啉/三苯基膦混合配体绿光Cu(Ⅰ)配合物在聚合物薄膜中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表明在2,2-二联吡啶的6,6位引入烷基取代基能有效提高2,2-二联吡啶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效率,效率值可比拟于经典的1,10-菲咯啉配合物。
⑵研究表明离子型磷光配合物的OLED稳定性差与抗衡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重新分配有关。为了增大抗衡离子尺寸以避免抗衡离子的迁移,采用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作为配合物[Cu(dnbp)(DPEphos)]+的抗衡离子获得了高效、稳定的器件性能。
⑶用带有位阻基团的2,9-二甲基-1,10-菲咯啉(dmp)替代常用的1,10-菲咯啉(phen)配体能大幅度提高中性配合物[Cu(X)(dmp)(PPh3)](X=Cl,Br,Ⅰ,CN,NCS)的发光效率。其中碘化亚铜配合物[CuⅠ(dmp)(PPh3)]在固态下有明亮的黄光,并表现出的良好的电致发光性质。
⑷将传统的二亚胺配体换作不对称的亚胺-膦配体,可在保持Cu(Ⅰ)配合物高效发光的同时大大提高配合物的光化学及电化学稳定性,而原因与激发态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只发生在二齿配体的单侧有关。我们将这类稳定的新型Cu(Ⅰ)磷光配合物成功应用于O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