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60年代,国外就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国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过去的5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硕果累累,不同的研究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主观幸福感。而我国有关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方法、途径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研究现状、研究的历史回顾和进展、理论模型等方面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根据Ed 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并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修订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研究工具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本文通过以39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初步探讨,发现:性别不同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女性大学生高于男性大学生;专业不同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理工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要高于文科大学生;年级不同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明显差异,二年级、三年级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一年级、四年级大学生,其中三年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很大差异,大中城市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农村和小城镇的大学生;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要低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要高于没有恋爱经历和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同时,以16名学生为访谈对象,探寻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初步探索后发现,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归因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客观因素包括教育因素、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生活事件等多个方面。因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从主客观方面提出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加强培养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重视团体建设,构建和谐班集体;加强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育学生理性对待经济状况;建议建立融洽的家庭氛围;引导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积极生活事件提高愉快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