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探讨昆虫复眼的昼夜节律性变化及视觉信号处理中枢神经机制,本研究对双斑蟋复眼内部组织结构及前脑蕈形体区对不同光照强度产生不同的改变进行研究。揭示前脑蕈形体区参与视觉调节,是光强度调节的中枢结构。方法应用实体解剖镜观察复眼的外部特征。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神经元标记的方法,观察昼夜变化条件下复眼内部显微结构的变化特征及视神经在脑内的纤维分布位置。应用玻璃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和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分析系统于不同光照强度下对前脑蕈形体区进行电刺激,记录其电活动,并运用该系统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斑蟋复眼位于头的正前方观,呈椭圆形,向外微凸,表面约有3400个六边形的小眼,彼此排列紧密成蜂窝状,小眼间空隙内分布机械感受器。双斑蟋复眼上的每个小眼由外到内依次为角膜、晶锥、感杆束、网膜细胞和基膜等构成。晶锥周围分布着初级色素细胞,网膜细胞周围分布着次级色素细胞。复眼内显微结构(晶锥、色素颗粒、网膜细胞核)会随着光、暗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光照状态下,色素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视杆上,暗适应状态下,色素颗粒则主要分布在视杆的上段。晶锥、视杆束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电生理学上,蟋蟀的前脑蕈形体区的放电数量、幅度、频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规律性变化;光强度LogI<2时,前脑蕈形体区放电数量、幅度、频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光强度LogI>2时,前脑蕈形体区放电数量、幅度、频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较小结论双斑蟋复眼是视觉处理的初级结构,具有昼夜节律性。明、暗条件下,内部组织结构会产生变化。视叶通过神经纤维投射把视觉信息传递给蕈形体、中央复合体、脑桥等部位,有可能是与蟋蟀视觉信息处理有关的高级中枢。电生理学上,蟋蟀的前脑蕈形体区的放电数量、幅度、频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规律性变化。根据其神经元电活动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推测前脑蕈形体区参与蟋蟀的视觉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