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便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寻求利率调控最佳模式。我国借鉴国外先进模式,结合自身情况,立足于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利率走廊调控机制随着各项机制的配套完成逐渐纳入正轨。自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召开会议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同期确定了定向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来满足政策性银行以及各大商业银行等主体在短期内的大额资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在利率调控过程中,利率走廊调节为主,公开市场操作为辅的运行机制对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向着手,分析利率走廊运行机制在利率稳定中表现出的有效性,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案例分析为我国的新模式发展提供借鉴,并通过实证重点分析了我国利率走廊模式实行后,对宏观变量,尤其是经济增速的促进作用。国内目前的研究鲜有针对利率走廊影响宏观经济程度及滞后期的,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货币政策核心目标的代表因素纳入模型变量中进行考察,采用SVAR模型分析稳定的shibor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及滞后期效应。模型研究显示:我国利率走廊的实行,减少了货币供应量的调控频率和规模,刺激了经济增长,对减少通货膨胀等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影响过程都有一到两期的滞后或者一定时期的调节不到位,需要公开市场操作进行辅助调整,发挥最大作用。首先,本文对利率走廊的定义进行详细界定,系统阐述了利率走廊运作机制,查明了我国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SLF利率变动以及常备借贷便利规模,从2013年6月份到2014年初的这段时间,常备借贷便利余额维持在4000亿元左右,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余额降低为零,展现出较大灵活性,对调控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值得关注。同时,总结该模式实行的必要性,有效实施的条件以及挑战。文章对利率走廊的几种模式进行阐述,分析各种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对不同特征的利率走廊运行机制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案例剖析,本文以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欧盟、英国和加拿大为例。从理论上表明利率走廊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其次对我国利率走廊模式进行建模处理,选取2013年到2016年的数据,分析我国利率走廊实行后,确定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下限对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变量以及增强货币政策作用的效果。通过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发现,利率走廊实行后利率调节系统在长期中能够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使用,降低通货膨胀率,提升净出口和就业率,同时,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维护了利率走廊的有效运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后,本文总结新模式对经济增长速度等变量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并基于此提出相关建议,在利率走廊调控不足时需要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进行辅助,构建更加有效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利率走廊运行模式,为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经济结构转型保驾护航,保证经济金融体系稳中求进,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