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代数起源于十九世纪后期对几何与微分方程问题的研究。李代数理论及研究方法在数学的许多分支,以及许多物理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类李代数,即Virasoro代数,Witt代数和特殊线性李代数的非权表示问题。 对于Virasoro代数(U),我们给出了两类新的不可约非权模,并对一类非权模进行了分类。其中,第一类非权模是取不可约模Ω(λ,a)(定义在[33])和不可约模M的张量积Ω(λ,a)(×)M,其中,M是局部有限的(U)(k)+-模,k∈N是某个正整数。利用这类模的不可约性,确定了Virasoro代数的一类非权模Indθ,λ(B(n)s),n∈Z+,不可约的充分必要条件。第二类非权模是取有限个不可约的非权模Ω(λi,ai),1≤i≤m和不可约模M的张量积((×)mi=1Ω(λi,ai))(×)M,其中,M也是局部有限的(U)k+-模,k∈N是某个正整数。我们确定了这类模不可约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利用这个不可约的充分必要条件,确定了Virasoro代数的一类非权模Indθ,λ1,λ2(B(n)s),n∈Z+,不可约的充分必要条件。另外,我们还对(U)在C[d0]上的模结构进行了分类。 对于Witt代数Wn,n>1,我们从Weyl代数的不可约表示出发,利用“扭”的技术,得到了Wn-模,并确定了这类模不可约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类不可约模包括了权模和非权模,其中,非权模都是新的。另外,我们对Wn在它的Cartan子代数的泛包络代数上的模结构进行了分类。 由于特殊线性李代数sln+1(C),n>1可以嵌入到Wn中,则每个Wn-模可以看作是sln+1(C)-模。利用这个性质,我们从一类Wn的非权模出发,得到了sln+1(C)的一类非权模。这类模是新的。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介绍了全文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列出了本文得到的一些主要结果。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Virasoro代数的非权表示,给出了两类非权模,并对一类非权模进行了分类。 第三章得到了Witt代数的一类不可约表示,并对一类非权模进行了分类。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特殊线性李代数的非权表示,得到了sln+1(C)的一类新的非权模。 第五章列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