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直视紫外光通信是基于大气散射,采用日盲区中紫外波段(200-280nm)光波进行通信传输,主要应用于短距离的、保密的通信,是常规通信的一种重要补充。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是非直视紫外光通信大气信道模型分析及编解码电路设计与仿真实现。本文首先介绍了紫外光通信系统的原理、研究现状以及关键器件。在紫外光通信研究中,大气信道研究是一个难点问题,本课题对此问题开展了详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紫外光大气信道模型的研究主要采用Luegtten等人提出的非直视单散射信道模型。但是多数的研究都只停留在特定角度、距离情况下能量分布的分析上,关于系统结构设计对传输损耗、延时等的影响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本文也是基于这个模型,重点在系统结构设计对传输损耗、延时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上的定性分析和仿真实验。在发射机和接收机仰角对传输的影响,发射机光束孔径角和接收机视场角对能量密度分布的影响,不同距离与结构下的能量密度分布和对通信系统主要指标值的影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通过大量的仿真实验研究,比较了在不同结构参数情况下,中紫外光(UVC)在大气空间的损耗、延时、脉冲半宽展宽的变化特征,并给出不同传输距离下能量密度的分布。得出以下结论:(1)非视距紫外光通信,采用斜收发(仰角取值均小于90o)方式时,系统传输损耗最小。(2)发射光束孔径角和探测器接收视场角越大,系统传输损耗和脉冲延时将越小,越便于探测器接收。(3)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损耗、延时、脉冲半宽展宽都在增大。(4)紫外光信道延时较大,非直视紫外光通信时,目前只能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非直视紫外光通信系统传输损耗通常在100dB以上,延时为微秒量级,脉冲展宽约20μs左右,因此,为消除码间串扰满足不同传输距离和收发方式的紫外光通信,应合理选择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常用的无线光调制技术,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紫外光通信的新编码方案――NPPM调制。根据选定的编解码方式,进行了电路仿真实现,达到了传输的帧同步和时隙同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