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工业快速发展,基塘面积萎缩、生态环境日趋劣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不断发展,基塘作为典型的生态友好型农业,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与分析其利用与变化情况,有利于对基塘开展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南海区处于珠江三江州核心地带,作为传统基塘的代表,该区同样面临着基塘用地锐减、基塘功能退化等问题。因此,本文对南海区2006-2013年基塘用地时空演变特征、过程与趋势进行分析,并基于生态位理论对基塘用地的适宜度与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合基塘特点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为南海区基塘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本文以南海区2006、2013年LandsatTM影像数据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运用GIS技术与数学分析方法,对基塘用地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从自然质量、社会经济、空间形态三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以网格为单元,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进化动量模型,对基塘适宜度与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变化,并通过叠加分析,获得适宜度—利用潜力分区。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研究期间,南海区基塘呈南多北少分布特征。2006、2013年南海区基塘面积为22255.78hm2、17598.43hm2,减少4657.35 hm2,且主要集中于研究区北部;基塘转入转出均主要来自建设用地与耕地;基塘用地动态变化大,且北部各镇的动态变化度高于南部典型基塘区;基塘空间重心以向南迁移为主,且北部各城镇的迁移距离明显大于南部典型基塘区。总体来看,南部典型基塘区基塘稳定度显著高于北部。(2)从自然质量维看,97.00%的基塘用地分布在<10m的高程以及<2°的坡度范围内;基面土壤表层质地上、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条件优越,90.00%以上的基塘得分>80;剖面构型相对较差,30.00%以上的基塘得分<70;(3)从空间形态维看,南海区基塘空间形态较优,且南部典型基塘区优于北部。具体来看,基塘面积比上,基塘用地主要分布在高值区间上,且低值区间基塘比重降低;分维数上,高分维数基塘占比不足1.00%,低分维数基塘比重提高,整体条件改善;基塘破碎度系数上,低破碎度基塘比重由42.46%升至49.90%,破碎度降低,但总体破碎度仍较高,近50.00%基塘为中等破碎度;集中连片系数上,高连片性基塘比重由47.55%增长至54.99%,整体连片性提高。(4)从社会经济维看,基塘利用等别集中在4-8等,其中有>50.00%的基塘属于6等;基塘分布与距河流、交通干线、农村居民点距离呈负相关,主要分布在离交通干线(0-600m)、距河流(0-1500m)、距离农村居民点(0-500m)范围内,且该范围内基塘减少幅度最大;此外,基塘主要分布在距城镇建成区(0-3000m)范围内,在该范围,基塘比重提高最多。(5)2006、2013年各维以及基塘生态位适宜度均呈南高北低分异规律。自然质量维以较高生态位适宜度为主,基塘面积为8116.22hm2、7130.09hm2,占比为36.47%、40.53%,低生态位适宜度比重小,占比为4.09%、8.96%,高适宜度基塘比重缩减,低适宜度则呈增长趋势;社会经济维以中等适宜度为主,基塘面积为7450.07hm2、6373.32hm2,占比33.48%、36.22%,高生态位适宜度占比最小,占比14.67%、12.24%,且高、低生态位适宜度的比重大幅缩减,呈橄榄球式分布;空间形态维主要以高适宜度为主,基塘面积10351.15hm2、9494.36 hm2,占比46.52%、53.96%,低生态位适宜度占比最低为15.21%、12.80%,且仅高生态位适宜度基塘比重升高;基塘生态位适宜度以高生态位适宜度为主,基塘面积为10739.81hm2、9494.36hm2,占比48.27%、54.63%,低生态位适宜度占比最小,仅分别为9.02%、7.99%,整体适宜度水平提高。(6)适宜度以等级不变为主,其次是等级升高、等级降低,其基塘面积分别为12721.91hm2、5569.69hm2、5087.05hm2,其中,南部典型基塘区分别占68.25%、75.83%、47.28%,即南部典型基塘区适宜度稳步提升,而北部基塘以适宜度降低为主。对变化情况具体分析,南部典型基塘区以高适宜度等级降低为主,北部地区以低适宜度等级的降低为主,即典型基塘区适宜度等级的降低是由基塘退化导致,而北部地区则是因基塘用地流失产生。基塘适宜度主要是向高生态适宜度等级提升,且主要集中于南部典型基塘区。其中有20.16%是通过基塘开发导致的,以向低适宜度等级提升为主;有79.84%是通过整理改造实现等级升高,主要向高适宜度等级提升。因此,基塘的整理开发是提升适宜度水平最有效的方式。(7)基塘以低利用潜力为主,北部基塘利用潜力高于南部。基塘利用潜力重心总体向南迁移,整体潜力有所提升,南部典型基塘区基塘利用潜力相对稳定。通过叠加分析可发现,基塘用地以高生态位—低利用潜力为主,据此,针对南部基塘提出生态位扩充、特色生态位策略;中部则实施生态位错位分离、协同发展策略;北部则应落实生态位分离与特化、扩充与协同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