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快速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外语学习已成为潮流。本研究将Bennett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DMIS)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中,旨在探索在日常课堂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共有57名苏州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参与该研究。首先,作者运用陈国明和Starosta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这57名大学生进行前测,并抽出5位学生进行采访,征询他们对于DMIS培训的看法。之后作者根据学生的分数,按照周杏英的分组方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从高低等级中各选出4名学生(共8名),作为研究对象。之后进行为期10周的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作者根据DMIS六个阶段和学生英语课本的主题设计了六个阶段的跨文化敏感度培训课程。在此过程中,观察8名学生在这六个阶段中的表现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感受。在跨文化敏感度培训结束后,用同样的问卷进行后测,比较全体学生前后的变化,并抽出5位同学进行访谈,采访他们对于DMIS培训效果的看法。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超过了不确定阶段,表明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持有积极态度。第二,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的五个因素中,跨文化敏感度模式应用于教学对于交际信心这一因素影响最大。第三,学生对于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应用于英语课堂持肯定态度。第四,通过培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提高,对于文化教学的认识也有所改观,能够积极参与英语相关活动。本研究表明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为探索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途径。同时将跨文化模式及多样化的培训方法融入课堂,大大丰富了大学英语课堂活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