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对外源硒的吸附行为影响其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外源硒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随时间有较大变化可以反应其老化的过程。因此,本文选择我国18种典型农田土壤作为受试对象,研究了解亚硒酸盐和硒酸盐的吸附解吸行为和老化现象,探究其吸附解吸规律,及土壤中各硒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总结土壤硒形态和价态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 Langmiur和Freundlich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硒浓度在0.15~1.82mg/kg范围内的吸附特性,3.14mg/kg硒浓度处理的实际吸附量高于Langmiur模型拟合的结果,但可用Freundlich模型进行拟合。土壤对亚硒酸盐的吸附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与无定形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土壤有机质对硒浓度1.82mg/kg以上处理的硒吸附有间接影响;此外,土壤碳酸盐含量对硒吸附也有显著的间接影响。土壤与亚硒酸盐的结合强度仅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 <0.05),而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无关。2.土壤硒解吸量表现为与吸附量大小相反,解吸率在1.82mg/kg时达到最大,硒的解吸率与土壤pH值显著正相关(P<0.05),与无定型铁含量呈负相关(P<0.05);但其与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的硒吸附强度K无显著相关,与最大吸附量显著负相关(P <0.05, n=18)。土壤中硒的固液分配系数(K_d值)与pH值成显著负相关(P <0.01),不同pH值土壤的K_d值差异较大;土壤硒K_d值随外源硒浓度增加显著降低(P <0.05),在1.82mg/L处理时达到最低,而在3.14mg/L硒处理时土壤硒的K_d值又升高趋势。亚硒酸盐在我国18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主要受土壤pH、土壤无定形铁、有机质等的影响。3.硒酸盐在我国18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基本一致,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对硒酸盐的吸附行为影响差异不大,在选取的我国除云南的赤红土和湖南的红壤外,其余的16种土壤中,其在外源初始硒浓度小于0.5mg/L时,土壤对硒的吸附量低于检出限,最大吸附量均约为18mg/kg,且吸附量均随硒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云南赤红土壤和湖南的红壤中,吸附量随初始浓度逐渐增大且且最大值分别为26.9和29.0mg/kg。4.施入外源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后,不同土壤中各硒的形态存在差异。在施入亚硒酸盐时,水溶态的硒含量最低,大部分硒被土壤吸附,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则占到了总硒的60%左右,其次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占到了总硒的20%-40%,有机结合态及元素态硒占10%-20%。在施入硒酸盐时,土壤中硒主要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存在,但低于亚硒酸盐处理,且平衡时间更长,因此可溶态六价硒在部分土壤中有剧烈下降变化;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的含量随时间表现出略有升高,而有机结合态及元素态则为下降但其含量高于亚硒酸盐处理条件的含量。施入外源硒后土壤中各硒形态再141天时已基本达到稳定。土壤中各硒形态与土壤pH值、有机质、碳酸盐、无定形铁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和黏粒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5.在施入不同价态硒时,Uts值始终以辽宁棕壤最小,其中施入四价硒时最小值为1.04而施入六价硒时为0.36,前者是在141天时达到最小而后者则随时间逐渐较小;在施入不同外源硒时Uts值的最大值随处理天数有一定变化,在亚硒酸盐处理条件下,江西红壤的Uts值最大为17.4,其随时间呈先增大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在施入硒酸盐条件下,山东褐土在18天时有最大Uts值值为19.5,随后其值逐渐降低,而江西红壤的Uts值随时间波动增加,至后期其值达到17.4并保持平稳。施入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后,土壤中IR值均低于空白值且云南赤红壤中IR值高于其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