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混合材料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的机理——基于界面过渡区的组成与结构分析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研究表明活性混合材对碱硅酸反应(ASR)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对其抑制机理的研究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以混凝土中的水泥基体为研究对象,而没有人从界面过渡区(ITZ)和孔溶液角度来研究抑制机理。ASR发生在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过渡区,而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的薄弱环节。因此对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结构变化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混合材抑制ASR的机理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从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变化来研究活性混合材抑制ASR的作用机理。本文选取沸石化珍珠岩作为骨料,掺入超细粉煤灰、硅灰和超细矿粉,同时外掺不同比例的KOH和NaCl来成型混凝土试件。待其养护到28d时,采用SEM分析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采用SEM-BSE观察孔结构和垂直于界面方向的元素分布情况。并对相应的砂浆棒膨胀率和孔溶液的成分变化进行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KOH和NaCl环境下内掺混合材混凝土的ITZ具有以下特点:超细粉煤灰和硅灰对界面区的结构和组成都有着很好的改善,都使界面区的凝胶的Ca/Si明显降低,高掺量的试件界面区结构和形貌要以及凝胶的Ca/Si比低掺量试件优良。其中,掺入20%硅灰的试件的界面过渡区表现出来的各项性能最为优秀。内掺矿粉的试件的界面区的凝胶的Ca/Si也有所降低,但不如掺入硅灰和粉煤灰的试件。而且内掺矿粉的试件的界面区出现大量的CH晶体,即便矿粉掺量高达40%时,依然有很多CH。掺入粉煤灰和硅灰试样的孔溶液中的Ca2+、K+和Na+的浓度都有降低的趋势,唯独掺矿粉的试件的孔溶液的Ca2+、K+和Na+浓度变大。掺入混合材的砂浆棒的膨胀率较对比样要小得多。混合材的掺入使界面过渡区的结构与组成明显改善,这是混合材抑制ASR机理的关键。   通过上述试验数据分析,提出活性混合材抑制ASR的机理。活性混合材的掺入使界面过渡区的更加致密,减小了界面过渡区的孔径和孔隙率。孔径细小的孔比表面积大,更易吸附碱,在水化初期降低了碱与活性骨料接触的机会。界面过渡区的二次火山灰反应消耗大量的CH,并生成了大量的低Ca/Si比C-S-H凝胶,固化了孔溶液中的碱,减少了活性骨料与碱的反应机会。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从地下结构计算的经典理论出发,对地下结构在竖向的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   首先,介绍了地震的危害和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现状,并阐述了土和混凝土
现代多高层建筑正向着多功能和综合用途方向发展,而建筑上下层结构型式往往有显著变化,通过设置转换层能够实现这一结构过渡。在转换层施工中使用模板支撑能保证施工期混凝土结
关于汶川地震灾区房屋破坏情况及检测鉴定结果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的建筑破坏最为普遍,也是急需进行修复加固。根据灾区建筑结构破坏特征以及加固的基本理
土的临界状态是土力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其给出了土体变形过程的终点,对于分析土体基本力学性质和建立相应的本构模型都十分重要。现有的临界状态理论是针对饱和土建立的
圆端形板式桥墩是我国铁路客运专线主要采用的桥墩形式之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震多发区,研究其抗震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研究土-结相互作
GTN(Gurson-Tvergaard -Needleman)模型是分析金属材料损伤断裂的有力工具,而目前将GTN模型引入到钢节点的损伤断裂分析中尚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GTN模型参数识别工作量大,参数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刺激了国内的钢材需求,同时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建筑业大量应用钢材,大型和超大型空间钢结构的结构体系也因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之
群桩的水平承载力问题是桩基工程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现代国民建设的不断发展,实际工程中涉及到群桩水平承载力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国内外对于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研究较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 antibiotics,TCs)常作为人类和家禽畜疾病防治药物、禽畜促生长饲料添加剂以及水产养殖业抗菌剂。由于TCs生产、使用以及滥用量大,且市政污水厂现有工艺不足以完全去除进入市政管网的TCs,造成环境中(水环境、土壤环境、底泥环境等)高浓度水平的TCs残留,对人类、水生及陆生生物的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因此研究TC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开发高效实用的TC
边坡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和周边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对边坡稳定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是边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分析结果的精度主要取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