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研究表明活性混合材对碱硅酸反应(ASR)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对其抑制机理的研究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以混凝土中的水泥基体为研究对象,而没有人从界面过渡区(ITZ)和孔溶液角度来研究抑制机理。ASR发生在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过渡区,而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的薄弱环节。因此对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结构变化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混合材抑制ASR的机理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从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变化来研究活性混合材抑制ASR的作用机理。本文选取沸石化珍珠岩作为骨料,掺入超细粉煤灰、硅灰和超细矿粉,同时外掺不同比例的KOH和NaCl来成型混凝土试件。待其养护到28d时,采用SEM分析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采用SEM-BSE观察孔结构和垂直于界面方向的元素分布情况。并对相应的砂浆棒膨胀率和孔溶液的成分变化进行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KOH和NaCl环境下内掺混合材混凝土的ITZ具有以下特点:超细粉煤灰和硅灰对界面区的结构和组成都有着很好的改善,都使界面区的凝胶的Ca/Si明显降低,高掺量的试件界面区结构和形貌要以及凝胶的Ca/Si比低掺量试件优良。其中,掺入20%硅灰的试件的界面过渡区表现出来的各项性能最为优秀。内掺矿粉的试件的界面区的凝胶的Ca/Si也有所降低,但不如掺入硅灰和粉煤灰的试件。而且内掺矿粉的试件的界面区出现大量的CH晶体,即便矿粉掺量高达40%时,依然有很多CH。掺入粉煤灰和硅灰试样的孔溶液中的Ca2+、K+和Na+的浓度都有降低的趋势,唯独掺矿粉的试件的孔溶液的Ca2+、K+和Na+浓度变大。掺入混合材的砂浆棒的膨胀率较对比样要小得多。混合材的掺入使界面过渡区的结构与组成明显改善,这是混合材抑制ASR机理的关键。
通过上述试验数据分析,提出活性混合材抑制ASR的机理。活性混合材的掺入使界面过渡区的更加致密,减小了界面过渡区的孔径和孔隙率。孔径细小的孔比表面积大,更易吸附碱,在水化初期降低了碱与活性骨料接触的机会。界面过渡区的二次火山灰反应消耗大量的CH,并生成了大量的低Ca/Si比C-S-H凝胶,固化了孔溶液中的碱,减少了活性骨料与碱的反应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