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著名的英国作家,当代著名的后殖民作家,V.S.奈保尔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典型的移民作家,与西印度的特立尼达岛,亚洲的印度以及欧洲的英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由于他特别的身份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在奈保尔50年的创作生涯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后殖民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追求所表现出的兴趣和关注,特别是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的漂泊。
《魔种》被誉为奈保尔的封笔之作,发表于2004年。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维利的印度人漂泊如浮萍的一生,以及他在流浪中寻找自己到生活意义和精神归属的强烈希望。为了找寻自己的目标,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印度参加解放低种姓人民的革命运动。但是他又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印度的落后和脏乱,当了解到那些革命者和他一样都是灵魂的流散者,他放弃了毫无意义的革命活动去前宗主国英国继续寻找自己的梦想。在书中,看似平淡的漂泊生活具有深刻的心理意义和社会意义,表现了殖民地移民对无根的迷茫,对夹缝生活的无奈。通过这本书,奈保尔向我们展示了后殖民社会人民的生活现状,特别是他们在精神上的流散,穷尽一生的寻根之旅最终都是枉然。
论文运用后殖民文化批评中的流散视角来分析《魔种》中的流散现象,进而关注书中流散者为文化回归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令他们失望的结局。论文将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介绍作者V.S.奈保尔以及其作品,有关作者以及《魔种》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将着重介绍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流散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则为《魔种》中流散现象的体现。第一部分注重阐述维利在前半生被动等待,飘泊不定的生活以及灵魂上的空虚状态,第二部分分析维利为寻求精神寄托回到故乡印度参加革命运动的经历,第三部分讲述在认识到革命运动和印度都无法帮助其定位身份,维利辗转来到伦敦,希望在曾经求学的地方寻求自己的归属。第四章讨论了在全球化的今天,作者如何看待构建自我身份。从而总结第五章的结论,即第一,奈保尔在写作过程中以自己的方式反抗了殖民者,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对抗;第二,通过奈保尔的作品,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第三世界人民真实的生活境地,从而为我们认识现实世界,确定个人身份的提供良好的视角。
流散现象是殖民历史和近代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这种现象的出现造就了流散写作的诞生。尽管流散这一术语引入学术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但随着全球化影响到日益扩大以及后殖民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流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通过这一视角对V.S.奈保尔文学作品的分析,警示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前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人民真正的生活状态,他们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游离的流散状态。同时奈保尔在作品中就如何构建第三世界人民独立文化身份的见解,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处于后殖民状态人们实现文化独立的真正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