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配电线路与用户直接相连,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供电可靠性。配电线路走廊环境复杂,线路绝缘水平弱,在近距离情况下雷电感应过电压容易发生故障,研究配电线路不同位置感应过电压特性以及沿线感应过电压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建立了1.5km长的10kV配电线路,开展了近距离配电线路火箭引雷试验,观测了配电线路在有避雷线、无避雷线两种工况下的感应过电压,分析了配电线路不同位置的感应过电压特性,对比了避雷线对配电线路感应过电压响应特性的影响,主要进展如下:
总结了火箭引雷雷电流波形特征,包括初始连续电流、回击电流和M分量电流特点。初始连续电流持续时间约200ms~400ms,电流值约200A~600A。回击电流波形表现为从0电平迅速上升到峰值,随后逐渐衰减到0电平的双指数波,幅值平均为14.88kA,平均10%~90%上升时间为0.25μs。M分量电流出现在回击电流波尾或者回击电流之后的间隔,上升时间数十微秒至几百微秒,幅值可达到在2kA以上。
分析了配电线路引雷点最近杆的感应过电压波形特征和响应特性,发现三相之间感应过电压波形都包含负极性上升、极性转换和振荡衰减过程三个阶段。感应过电压的负峰值、正峰值、峰峰值与雷电流峰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避雷线能削弱感应过电压的正峰值和峰峰值,且距离避雷线越近,削弱作用越强。无避雷线时,高度与过电压负峰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线路架设高度越高,负峰值越大。
分析了配电线路首末端的感应过电压波形特征和响应特性,发现感应电压振荡衰减具有周期性,周期约16μs。线路首端的电压波形正峰和负峰均为双峰,末端的电压波形均为单峰。有避雷线时,线路两端的电压负峰值、正峰值、峰峰值都与电流峰值具有强线性相关关系。无避雷线时,仅线路首端电压的峰峰值与电流峰值线性关系较好。
研究了配电线路感应过电压的沿线分布,发现无论有无避雷线,从引雷点最近杆到线路两端,电压负峰值逐渐增大,且引雷点最近杆负峰值越大,线路两端负峰值的增量越大。随到到引雷点距离的增加,感应电压峰峰值迅速降低,在距离引雷点200m内会降低70%-80%的幅值,但在线路两端存在电压回升现象。有避雷线时,随着到引雷点距离的增加,三相感应电压的极性转换时间逐渐增大。
本文建立了1.5km长的10kV配电线路,开展了近距离配电线路火箭引雷试验,观测了配电线路在有避雷线、无避雷线两种工况下的感应过电压,分析了配电线路不同位置的感应过电压特性,对比了避雷线对配电线路感应过电压响应特性的影响,主要进展如下:
总结了火箭引雷雷电流波形特征,包括初始连续电流、回击电流和M分量电流特点。初始连续电流持续时间约200ms~400ms,电流值约200A~600A。回击电流波形表现为从0电平迅速上升到峰值,随后逐渐衰减到0电平的双指数波,幅值平均为14.88kA,平均10%~90%上升时间为0.25μs。M分量电流出现在回击电流波尾或者回击电流之后的间隔,上升时间数十微秒至几百微秒,幅值可达到在2kA以上。
分析了配电线路引雷点最近杆的感应过电压波形特征和响应特性,发现三相之间感应过电压波形都包含负极性上升、极性转换和振荡衰减过程三个阶段。感应过电压的负峰值、正峰值、峰峰值与雷电流峰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避雷线能削弱感应过电压的正峰值和峰峰值,且距离避雷线越近,削弱作用越强。无避雷线时,高度与过电压负峰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线路架设高度越高,负峰值越大。
分析了配电线路首末端的感应过电压波形特征和响应特性,发现感应电压振荡衰减具有周期性,周期约16μs。线路首端的电压波形正峰和负峰均为双峰,末端的电压波形均为单峰。有避雷线时,线路两端的电压负峰值、正峰值、峰峰值都与电流峰值具有强线性相关关系。无避雷线时,仅线路首端电压的峰峰值与电流峰值线性关系较好。
研究了配电线路感应过电压的沿线分布,发现无论有无避雷线,从引雷点最近杆到线路两端,电压负峰值逐渐增大,且引雷点最近杆负峰值越大,线路两端负峰值的增量越大。随到到引雷点距离的增加,感应电压峰峰值迅速降低,在距离引雷点200m内会降低70%-80%的幅值,但在线路两端存在电压回升现象。有避雷线时,随着到引雷点距离的增加,三相感应电压的极性转换时间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