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之前”中的X,指能够与“之前”组合成时间结构的其它成分。《现代汉语八百词》将“X之前”中的X归纳为“名词(包括表示时间的数量词)、动词、小句”。本文将“X之前”进一步转换成两种平行的格式:“NP之前”和“VP之前”。其中NP指具有时间性的名词或短语,如“1949年之前”“春节前”;VP指动词、动词性短语和小句,如:“走之前”“发现新大陆之前”“他提为科长之前”。《现代汉语八百词》把“X之前”表时间时所表达的整体语义解释为“名+前,指时间。早于某时或某事”。我们认为这个解释不够全面,争论点集中在“早于”二字上。我们认为“X之前”结构表示的时间未必都早于“X”。例如“如果这些描述是正确的话,这就说明在2千多年前,也就是《山海经》成书之前,中国人已经考察过美洲大陆了”,按照字面上的解释,这“2千多年前”差不多也就是时间上溯到“2千多年”的那个界限,即这个句子与“如果这些描述是正确的话,这就说明从现在向前追溯到2千多年的时候,也就是《山海经》成书之前,中国人已经考察过美洲大陆了”表意相同。这里的“2千多年前”等于“2千多年”,“2千多年前”表示的时间,并非早于“2千多年前”。关于“NP之前”结构,受所在句子其它成分的影响,当NP表时点时,“NP之前”结构既可以表时点又可以表时段;当NP表时段时,同样,“NP之前”结构也既可以表时段又可以表时点。这与句子的主要动词有很大关系。“VP之前”结构,除了自身既能表时点又能表时段外,还与其否定形“没VP之前”呈现出同一性与互补性。两种格式同一性的理据,可以拿否定量域规律说明:当它们具有同一性时,“没VP之前”中的否定词“没”可以看成羡余词。两种格式的互补性表现有三:一是表达的时间具有时点、时段之分;二是两种格式所在的句子的主要动词分别具有静态义、动态义和时段持续义、时点持续义之别;三是语义侧重点前者侧重于表示客观存在的时间,后者侧重于表示条件义和对比义。江蓝生先生曾指出,“没VP之前”格式,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六朝时期的“未至之前”句式。从我们搜集的语料来看,“VP之前”“未VP之前”格式的出现可以提前至先秦时代。纵观先秦至清代语料,“之前”用在动词后表示时间的用法有两个特点:一是这种用法自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唐代是其迅速增长时期;二是从先秦至清代整个历程来看,以否定形式的例子居多,其形式为“未VP之前”,即“没VP之前”格式的前身。“未VP之前”格式居多的原因与词汇系统的双音节化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