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隐喻研究从古代就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在西方,隐喻的系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的《诗学》和《修辞学》两部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对比论”,并阐述了他的其他隐喻理论,涉及隐喻的本质、分类、作用、运作机制等。在其之后,昆提利安提出了隐喻“替代论”。这些研究都是对隐喻的传统研究,即将隐喻看作自然语言的偏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自然语言的修饰。其主要作用是对语言表达进行润色,使其更加精彩。这一思想统治了西方隐喻研究2000余年。然而,拉可夫及约翰逊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自此,西方的隐喻学研究开始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多样。目前,隐喻已经成为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话题.隐喻不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拉可夫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则成了隐喻研究历史中的分水岭。该理论首次从本质上分析了隐喻的运作机制。其核心则是:隐喻在本质上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在该理论基础上,福柯尼亚等人提出了更为合理和完善的概念整合理论。这是一个含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及一个合成空间的四空间模型。该理论的核心是层创结构,在这个虚拟的结构中产生新意义。概念整合理论是解释自然语言意义在线建构的理论,例如隐喻、创新表达、笑话、漫画等。因为该理论被认为是目前解释隐喻最为理想的方案,因此,本研究将以该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中外意象诗歌中隐喻理解的运作过程。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欣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而意象又与隐喻紧密相连。以往对诗歌中隐喻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其美学作用的研究,很少涉及对其认知作用的研究。本论文则是从认知角度阐释诗歌中的隐喻。从中外诗歌意象入手,以拉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及福柯尼亚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方法,从两个角度和方面分析了中外意象诗歌。将两种理论对同一诗歌的理解结果做一对比研究,进而得出结论:由于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诗歌意象的复杂性,对诗歌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过程,当新的意义和理解在层创结构中产生后,在此基础上,将这一意义与其他四个心理空间共同作用,新的意义又会不断产生。这一动态过程与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固定结构截然不同。因此,概念整合理论是解释诗歌中隐喻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