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加大,市场环境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为了抢占市场,提高销售额,很多企业不得不采取信用销售的方式,为客户延长账期、提高信用额度。企业这一做法,虽然对销售规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该做法也带来另一个消极结果,那就是应收账款金额的不断攀升。应收账款之殇,在悄无声息之中散播在几乎所有行业中。因我国并未放开资产负债表的公示制度,就应收账款的规模仅得通过上市公司年报来进行统计。在沪深两市公布2015年年报的702家上市公司中,几乎无一家不存在应收账款,更有包括江河创建、中国平安、中国石油等在内的九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规模超过百亿元。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无疑会占用企业的资产、降低资产的流动性,并可能导致因资金短缺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面临破产风险。一方面应收账款规模在扩张,另一方面企业却很难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是否能够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慢慢成为企业所关注的问题。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为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了可能。资产证券化最早起源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通过资产证券化,企业能够进行结构化的交易设计,盘活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产品能够大大丰富市场证券的种类,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出现,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通过发行应收账款证券化产品,不仅能够盘活应收账款资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还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一般而言,在一个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中,主要参与主体有:原始权益人(发起人)、特殊目的机构(SPV)、服务人、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投资者等。在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中,各参与主体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作为一个共同体为项目的成功都积极的推动作用。综合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主要参与主体及操作基本流程,应收账款证券化是在基础资产现金流分析原理及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信用增级原理四大原理基础上架构而来。应收账款证券化是创新型融资的一种方式,但同时因为应收账款融资能够从资金提供方与资金需求方两方面提供很好的风险管理方式,因此,对应收账款证券化的风险研究应从融资风险及风险管理二个角度分别出发。概括的说,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财务会计风险、市场结构风险、法律风险、税务风险、参与主体信用风险、评级下降风险、违约风险等。我国于2005年正式引入资产证券化项目,因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资产证券化项目在我国一度处于暂停状态,直到2012年才又得以恢复。在我国,资产证券化项目仍处于试点阶段,但即使如此,仍无法否定资产证券化项目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重大意义。以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融资,已渐渐得到国内不少企业的认可。但因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企业信用体制的不健全、金融体制的不完善、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意识淡薄、会计准则缺失、行政监管存在空白等原因,目前国内试水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获得融资的企业仍以上市公司、规模以上企业为主。然而,回顾发达国家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发展历程,结合目前我国的良好发展态势来看,笔者认为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前景相当明朗,并势必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