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是”的句法分布和焦点语义,以及“是”所引出的各个语法层次的接口条件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问题. 关于“是”的研究,文献中一般的处理是认为汉语中有几个“是”的存在:系词“是”和焦点标记“是”。做焦点标记的“是”又可以分为“虚假分裂句‘是”’和“分裂句‘是”’(参见: Paris 1979、Teng 1979、 Huang 1982、Zhu 1982等)。这三类“是”及其相关的句子分别如下(1)-(3)示: (1) 张三是老师。 (2) 张三在湖大念的是语言学。 (3) 是张三在湖大念语言学。 从理论简化的角度来看,有没有可能坚持汉语中只有一个“是”的思路,从而给“是”一个比较统一的解释呢? 关于“是”的句法分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虚假分裂句中,只有名词性成分才可以进入“是”的直接辖域(句法线性上表现为紧跟“是”),而在分裂句中,几乎任何成分都可以进入“是”的直接辖域。这个现象虽然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了,却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 (4) */? 张三来看你的地方是[PP从北京]。 (5) 张三是[PP从北京]来看你的. 关于“是”的另一个问题是上面(1)-(3)句所代表的三种句子在焦点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只有第一种类型的句子允许“双重焦点”,第二种类型的句子比较勉强,第三种类型的句子完全不允许:(6) [张三]~F是[老师]~F。(7) a.?张三在湖大念的是[语言学]~F。 b.?[张三]~F在湖大念的是语言学。 (8) a.*/?是张三打死了[小狗]~F。 b.*/?是张三[打死]~F了小狗。 其实上,对上面的问题的回答也必然有助于对下面“是”字结构的经典问题的回答:(9) * 一个人是老师。(10) * 一个高高瘦瘦的人是老师。 一般认为,汉语并不是绝对不能允许无定主语的语言。有些无定主语,当加上修饰成分后,句子会提高可接受性,因为增大了信息量(见Xu 1997,范继淹1985等)。但是,在“是”字句中,无论如何增加主语的修饰成分,句子还是不可接受(如上面的(9)和(10)所示)。这表明,这不是个语用的问题.在它的背后,还有待挖掘更深一层的语法规律。 为什么“是”字和“是”-结构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如果我们坚持一个“是”的分析思路的话。本文从自然语言的逻辑判断方式、句子形式、焦点结构和量化类型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