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在梳理土地管理领域绩效评价以及农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晰了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及其绩效的概念与内容,通过总结国家及部分省已有规章制度及有关地方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的具体做法,得到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的一般流程,并归纳总结不同管护模式的特征;其次,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思想,运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绩效的递级突变模型,定量分析了两种不同管护模式的绩效差异;再次,依据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构建了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模式的交易费用衡量指标体系,采用案例比较法对河南邓州市村委会管护模式和广西龙州县农民联户管护模式绩效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该两种管护模式的绩效提升策略。论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实践中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存在多种模式。当前,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模式主要有村委会管护模式、农民组织管护模式、个人管护模式、农民联户管护模式四种。各种管护模式的管护主体不一,管护对象不同,管护资金来源渠道各异,管护措施也较为丰富。分析其共性发现,各种管护模式均呈现出管护主体多元化、管护对象多样化、管护资金渠道的广泛性和强支撑性、管护措施适宜性、管护工作的长期性五个显著特征。同时,各种管护模式的程序较为一致,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的一般流程具体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制定管护规则及其实施办法,包括了解政府有关政策规定、编制管护规则(或村民公约)及其实施办法草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管护规则及其实施办法、管护规则及其实施办法宣传;二是管护实施,主要包括四项工作,即项目区巡查、劝阻破坏行为、纠纷调处和组织维修;三是监督管护工作的实施。(2)研究区域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的绩效较高,但模式之间存在差异。研究区域内农民对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的认知情况总体较好,广西龙州县农民联户管护模式下农民对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的认知程度要高于河南邓州市村委会管护模式下的农民认知情况;研究区域内农民参与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的比例均不高,广西龙州县农民联户管护模式下农民参与率略高于河南邓州市村委会管护模式下的农民参与率。总体而言,研究区域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绩效较高;从不同管护模式区来看,两种模式区建后管护绩效水平存在差异,广西龙州县农民联户管护模式的绩效高于河南邓州市村委会管护模式的绩效。(3)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绩效的高低取决于管护过程中交易费用的大小。不同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模式,交易费用不同,管护绩效存在差异,交易费用与管护绩效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基于交易费用的三个维度对不同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模式进行分析,根据描述性分析结果可知:广西龙州县农民联户管护模式交易费用较小,绩效较高;河南邓州市村委会管护模式交易费用较大,绩效较低。根据计量分析结果可知: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均有变量对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绩效影响显著;从资产专用性维度来看,“村庄离中心镇的距离”对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绩效影响显著;从不确定性维度来看,“村干部感知的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工作的重要性程度”和“村干部对现行管护组织模式的认可程度”这两个变量对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绩效影响显著;从交易频率维度来看,“进行巡查的次数”对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绩效具有显著性影响。因此,为提高农地整治项目建后管护绩效,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第二,建立农户参与机制;第三,重视管护组织的学习与成长;第四,保障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来源;第五,加强农村建设,缩短城乡差距;第六,因地制宜地选择建后管护模式;第七,切实落实管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