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铝材约束防屈曲支撑的网壳结构减震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跨空间结构因其造型优美、性能良好而得到各国建筑师的重视。大跨空间结构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目前仍有大量的大跨空间结构正在兴建中。这类结构通常自重较小,阻尼小,对动力荷载(强风和地震)敏感,在动力荷载作用下会出现较明显的振动,这将对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我国是地震和台风多发国家,因而抗震和抗风研究对于大跨空间结构的安全设计显得很重要。研究表明,结构振动控制装置可以有效减轻结构物的地震反应,降低结构损伤。其中将防屈曲支撑(Bulking Restrained Brace,BRB)应用到建筑物中给大跨空间结构的减振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防屈曲支撑作为一种抗侧力构件,与传统支撑相比,在承受轴向拉压荷载时其核心单元会屈服,从而耗散外部动力荷载输入的能量,减轻建筑物的动力响应。然而,现有的防屈曲支撑大都是全钢型和混凝土灌浆型,重量大且加工复杂,无法适用于质量较轻的大跨空间结构,因此研发一种轻质防屈曲约束杆件,以应用于大跨空间结构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采用工业中广泛应用的铝合金材料作为防屈曲支撑的约束部分,对普通钢管防屈曲支撑进行改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轻质约束屈曲杆件。对提出的轻型防屈曲约束杆件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理论验算分析,并证明此设计的合理可靠性。制作了6根三重圆管防屈曲约束杆件和15根二重管材防屈曲约束杆件,利用MTS疲劳试验机对这些试件进行拉压往复试验,研究分析了这些试件的滞回耗能特性、极限承载力和构件的破坏特征以及相关设计参数对构件滞回性能的影响。基于轻型防屈曲约束杆件的骨架曲线和滞回曲线,得到了该类型试件的双线性恢复力模型。最后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安装轻质约束屈曲杆件单层网壳模型进行建模分析,通过输入不同的地震波,验证轻质约束屈曲杆件对大跨空间结构的减振效果。研究表明:所研发的轻型防屈曲约束杆件质量较轻,易于制作,具备良好稳定的耗能效果;通过对芯管开孔使核心单元提前屈服,自动区分屈服段与非屈服段,能避免普通防屈曲约束杆件在端部做过多加强的缺点;该种轻型防屈曲约束构件对单层球面网壳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微型航天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纳卫星编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航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在某些低轨卫星编队任务中,星间链路因靠近地面而存在较大的微
本文研究的是有关一致零模上的分配性,分配性的研究在模糊逻辑和图像处理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由于分配性与条件分配性方程问题的公开性,很多学者对此有很多的研究,关于分配
设计和制备低维纳米材料/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结构,成为满足高性能电化学储能电极材料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过渡金属硫化物和低维纳米材料之间的界面设计以及低维纳米材料含量的调控,构筑高性能混合结构的超级电容器。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MxCo3-x-x S4(M=Ni、Fe)纳米颗粒,并将其与几种低维纳米材料进行复合,从而得到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本文所述的工作为开发高性能储能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主要
在生存分析研究中,从观测时刻开始到感兴趣的事件发生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失效时间或生存时间。在生存时间的实际问题研究中,常常需要对两个生存时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如果能
在海岸及近海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需承受各种荷载和恶劣复杂环境条件的耦合作用。此外,在短时间内,结构承受的荷载有时可达极限荷载的60%,甚至更高。混凝土中水分及侵蚀性介
腔-磁力是由光学腔模式、磁振子模式、声子模式构成的复合系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磁振子是磁性材料里面大量自旋的集体激发,磁振子模式即自旋波,声子模式则是磁性材料由
在纳米光子学中,光子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激发出沿着金属表面传播的倏逝波,即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表面等离激元有助于实现拉曼散射增强、光催化、光学透射增强等效应。超材料是在探索纳米光学器件时发现的一类新型材料,基于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超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例如完美吸收、负折射率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结构简单、高集成度、低成本、超紧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由于较高的比容量和能量密度以及原材料料丰富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由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相对较低的离子
【目的】本文以陕西凤翔县雍城湖湿地为对象,选取了6个距湿地水平距离不同的样方模型,对雍城湖湿地植被区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进行分析,探究其相关联系。【方
本文主要对几类分数阶哈密顿系统解的存在性与多重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在第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分数阶微分方程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用变分方法来研究分数阶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