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数字信号处理的速度飞速发展,作为模拟域和数字域桥梁的模数转换器(ADC),整机系统对其转换速率和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频及射频采样下,超高速ADC广泛应用于宽带通信、仪器仪表、测试系统、雷达、软件无线电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民用价值和战略意义。常规的单核高速ADC结构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多年研究,基础理论和实现方法已较为完善,其转换速率和精度难以跟随制造工艺的发展而快速提高。时间交织结构利用时钟分相技术,控制多个并联的高速ADC交替工作,从而在保持ADC精度的同时实现ADC转换速率的倍增。该方法是实现超高速模数转换的有效方法之一,并联的ADC个数越多,能实现的转换速率越高。但是由于器件失配、芯片内温度和应力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各通道的ADC间存在增益失配、失调失配、采样时间失配和采样带宽失配等误差,影响并制约超高速时间交织ADC的性能。同时,高速采样时钟的精度和多相时钟的稳定性也将对ADC的性能产生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包括通道间失配误差的分析与校正,高速低抖动时钟的设计,多相时钟发生器的设计与校正和双通道时间交织ADC的设计与物理实现,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如下:1.通道间失配误差的分析与校正:对通道ADC间的失配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建立失配误差模型,基于MATLAB仿真工具定性分析失配误差的对ADC性能的影响。对于失调失配误差和增益失配误差,采用前台和后台相结合的均衡化技术对两种误差进行校正。而对于采样时间失配误差,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全局时钟采样技术,利用全局时钟采样解决时钟失配问题。随后介绍了一种基于通道间数字输出差值的自适应后台校正算法,该方法利用数字域与模拟域相结合的方式,既减小了纯数字式校正的硬件开销,也降低了模拟电路的复杂度,为通道间的时钟失配误差校正提供了一种优良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扩展校正方法的适用频率范围,提出了一种基于导数的自适应校正技术。该技术通过数字输出信号的导数来估算时钟失配误差,其准确度更高,在整个奈奎斯特范围内均可以有效检测并校正时钟失配误差。2.高速低抖动时钟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针对纳米工艺下低压薄栅晶体管的漏电问题,建立了漏电模型,提出了一种电压-电压补偿电路,减小晶体管漏电对电荷泵锁相环输出时钟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6 GHz的时钟发生器,通过优化环路稳定性和环路噪声,输出时钟抖动仿真结果为2.27 ps。3.多相时钟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基于延迟锁相环技术设计了四相时钟发生器,输出时钟频率为400 MHz,占空比为50%。针对多相时钟间的相位失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后台自适应校正技术。该技术利用电荷泵和滤波电容检测时钟间的延迟时间误差,并通过模拟缓冲器调节对应时钟的延迟时间,从而实现时钟间失配误差的校正。在65 nm标准CMOS工艺下,进行了流片验证,测试结果显示延迟锁相环正常锁定,输出时钟正常,校正后输出时钟延迟时间从690 ps减小为630 ps,接近标准值625 ps,实现了时钟间失配误差的校正。4.双通道时间交织ADC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流水线ADC的功耗分析,确定12位800 MSPS ADC采用双通道时间交织结构实现,单通道ADC的级精度为2.5位。在运放的设计过程中,采用厚栅和薄栅MOSFET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运放的输出摆幅和带宽。芯片内还集成了带隙基准偏置电路、低压差分输出接口电路(LVDS)、通道间失配误差校正逻辑等功能模块电路。在65 nm标准CMOS工艺下,进行了流片验证,芯片面积为5×3 mm2,整体芯片功耗为1200 mW。测试结果显示,ADC工作状态正常,对输入信号进行正常转换并通过LVDS接口输出,失配误差校正技术能对通道间的失配误差进行有效校正,校正后,双通道时间交织ADC的SFDR为58.9 dB,SNDR为49.5 dB,有效位7.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