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举世瞩目,三峡库区贫困县脱贫也令世人关注。截止2008年底,重庆三峡库区共有贫困人口84.64万人,占重庆市贫困人口的59.48%。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有9个区县地处重庆三峡库区。该区域既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更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如何将旅游与消除贫困紧密相连,把库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生态旅游开发最终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三峡库区“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移民工作目标的完成和库区的和谐稳定。本研究以识别生态旅游扶贫概念为研究基础,以建立库区居民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参与能力及参与意愿的评估尺度为技术支撑,以武隆、奉节两个案例地为依托,具体探讨在三峡库区这个特殊区域实施可持续旅游扶贫的主导模式和各区县的扶贫辅助模式,以期为库区的扶贫开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首先,本文通过对旅游扶贫、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梳理,认为生态旅游扶贫是在扶贫的同时更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旅游扶贫的较高层次。为此,笔者把生态旅游扶贫定义为: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旅游者欣赏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体验当地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贫困人口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旅游扶贫的具体实践中,笔者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旅游扶贫的内涵:即(1)生态旅游扶贫的前提是生态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2)生态旅游扶贫的对象是当地的贫困人口。(3)生态旅游扶贫的目标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4)生态旅游扶贫是旅游扶贫的较高级形式,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主张通过环境教育提高旅游者的生态环保意识。 其次,本文针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参与能力及参与意愿量表衡量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在回顾、梳理相关学者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所持态度及居民参与旅游行为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度访谈、专家意见和实证调研,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居民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参与能力及参与意愿的测量量表。该量表包括6个维度,即参与意愿(7项)、经济和环境负面感知(6项)、经济效应正面感知(6项)、社会文化效应正面感知(3项)、环境效应正面感知(3项)、参与能力(4项)和社会效应负面感知(3项),共计32个题项。通过对问卷的各维度之间、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的相关程度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该量表对重庆三峡库区居民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及参与行为进行评估和测度。 再次,本文通过对武隆、奉节两个代表性案例地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库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参与能力及参与意愿的有益结论: (1)两地居民对于旅游扶贫的效应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武隆居民对于旅游扶贫的经济正效应和负效应感知均强于奉节居民。对于社会文化效应的感知,武隆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社会负效应感知明显强于奉节居民,对社会正效应的感知却弱于奉节居民;在旅游扶贫的环境效应感知方面,武隆居民对于环境正效应感知和环境负效应感知均强于奉节居民。 (2)两地居民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方面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武隆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参与旅游的意愿明显强于奉节居民。特别是在参与旅游的具体事项中,两地居民呈现出不同的参与偏好:武隆居民更愿意自主经营旅游接待项目,具有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奉节居民在参与旅游业经营中,更倾向于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从事旅游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3)不同性别的居民对于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参与能力、参与意愿上并无显著差异,但是不同年龄、职业(是否与旅游相关)、学历、家庭距离景区的距离等对居民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参与能力、参与意愿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高中、大学大专的居民在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决断上均高于初中及小学学历的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职业的居民在参与意愿、经济发展正面感知、参与能力、参与决断上显著高于非旅游相关行业的居民,但是在社会效应负面感知上要显著低于非旅游相关职业居民;不同月收入水平的居民在参与意愿、经济效应的正面感知、环境效应的正面感知、参与能力(以上是一阶因素),正面感知、参与决断(以上为二阶因素)有显著不同;家庭距离景区2公里,家庭距离景区2-5公里的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中经济和环境效应的负面感知得分显著低于距离在10公里以上的居民。 (4)通过对两地样本的综合分析发现:影响居民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对经济效应的正面感知、社会文化效应正面感知和参与能力。其中,经济效应的正面感知对居民参与意愿的预测度最高,其次是参与能力,最后是对社会文化效应的正面感知。 复次,本文构建了三峡库区旅游扶贫的主导模式和各区县的扶贫辅助模式: (1)从经济层面(构建本地旅游产业链)、社会层面(社区参与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层面(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生态旅游扶贫模式。 (2)由于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的旅游资源禀赋、贫困程度存在差异性,在统一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的同时,充分考虑各区县的特殊性,笔者设计了旅游扶贫辅助模式。具体而言,针对旅游资源级别高、贫困程度高的武隆、巫山、奉节、石柱和巫溪实施的景区带动型旅游扶贫模式;针对旅游资源级别高、贫困程度低的江津区实施招商引资、政企合作的扶贫模式;针对旅游资源级别低,贫困程度低的渝北、万州、巴南、涪陵、长寿实施的农家乐旅游扶贫模式;针对旅游资源级别低,贫困程度高的开县、忠县、云阳、丰都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旅游扶贫模式。 最后,本文提出了实施旅游扶贫的保障措施:(1)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与培训、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人才的培养机制。(2)从宏观层面建立重庆三峡库区旅游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从中观层面建立各区县的旅游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从微观层面建立的社区专业化合作组织的旅游扶贫管理新体制。(3)通过国家专项扶贫资金、重庆市政府扶贫资金、招商引资、争取国际资金援助和聚集社会资金等方式,广开门路,促使扶贫资金渠道的多元化。(4)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土地流转的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农民就业培训机制、搭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服务平台。(5)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旅游企业和外来旅游者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实现多种扶贫主体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