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竹种,近年来,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连年垦复和大量施肥等经营手段被广泛应用,致使许多地区出现了土壤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和林分生产力下降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针对当前毛竹林肥培过程中施肥量、施肥对象和施肥时间多凭经验、不明确或说法不一等问题,以安徽省黄山区毛竹林为研究对象,从毛竹生长发育规律出发,研究毛竹自冬笋到竹材成熟采伐整个生长(经营)期竹株养分积累规律,确定毛竹养分高速积累的生长阶段(年龄)和积累量,提出了重点施肥对象和科学施肥量;同时,通过分析毛竹一个大小年周期中,换叶后、孕笋期、冬季养分积累期和发笋前四个生理期竹株-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与生产力的相关性,并进行实践验证,确定了较优的肥培时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毛竹自冬笋至竹材成熟采伐,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元素积累规律不同。各元素中,氮积累量最大,钾次之,磷和中、微量元素积累量较小。氮积累主要集中在笋和幼竹阶段,占全生长期积累量的88.9%,磷、钾主要在幼竹和1、2年生阶段进行积累,而钙和硅在3、4年生竹株中积累较多,据此确定了各元素的重点施肥对象,并核算了相应的吸收积累量。(1)冬笋生长与养分积累规律研究表明:早期萌动、膨大的笋芽,笋体大小优于中后期。初期冬笋平均高度、笋径和生物量鲜质量分别为18.02cm、5.41cm和266.13g,随着中后期笋的萌出,各指标略有降低。从林分尺度来看,冬笋生物量保持较快增长速率,1月初林分冬笋生物量鲜质量比上年12月初增加121.1kg·hm-2,2月初比1月初增加176.9kg·hm-2。在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分析基础上,核算了冬笋各生长阶段养分积累量,至大年2月初,氮、磷、钾三大元素在冬笋内的积累量已分别达2807.6g·hm-2、305.6g·hm-2和610.2g·hm-2。(2)春笋生长与养分积累规律研究表明:春笋高生长速率明显大于冬笋,至4月底,平均笋高达71.50cm,平均地径变幅较小;生物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首次调查(3月27日),春笋生物量鲜质量为81.1kg·hm-2,末次调查(4月30日)增为1426.8kg·hm-2,增加了5.9倍。随生物量增长,养分也快速积累,至4月底,春笋体内氮、磷、钾的积累量分别达24002.3g·hm-2、387.2g·hm-2和6558.1g·hm-2。(3)幼竹生长与养分积累规律研究表明:6月份前幼竹干物质积累迅速,随后生物量增速明显降低。运用养分元素积累量对胸径的变化模型核算了标准单株(DBH=9.95cm)在幼竹阶段的养分积累状况,幼竹生长两个月内,标准单株氮、磷、钾的净积累量分别达26.89g、0.52g和20.86g。(4)成竹生长与养分积累规律研究表明:II度以下毛竹干物质积累较快,之后迅速减慢。养分以氮和钾的积累量较多,在标准单株中(DBH=9.95cm)积累量分别达84.68g和57.97g。同笋期和幼竹期相比,成竹生长阶段尤其是生长3年以后,竹株对养分的吸收和积累速率明显下降。2、毛竹在一个大小年周期内,孕笋期毛竹叶片、土壤养分状况与林分生产力的相关性较高,建议作为毛竹的高养分效率期进行施肥管理。(1)叶片养分和光合状况研究表明:氮、磷、钾等养分元素在换叶后、孕笋期、冬季养分积累期和发笋前等四个生理期各年龄毛竹叶片中含量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孕笋期叶片养分含量浓度较为稳定,且与林分生产力相关性较高,其中有9个养分元素与林分产材量达极显著相关水平。叶片光合色素a、b、类胡萝卜素及光合产物均以孕笋期和发笋前的竹株叶片中含量较高,与林分生产力相关性较大。(2)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研究表明:孕笋期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波动,土壤酸度下降,有机质含量、全磷、有效磷较低;全氮、全钾含量较高,但碱解氮、有效钾含量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尤其是20~40cm土层养分状况与林分生产力相关性最大。3、一个大小年周期内,不同生理期施肥对毛竹林分影响效果不同,以孕笋期和发笋前施肥林地生产力和土壤水分-物理性状较好。孕笋期施肥林分,新竹全株生物量相对母竹的增长率最高,达133.61%,发笋前施肥次之,达130.33%;不同生理期施肥对土壤水分-物理性状有一定影响,表现为,孕笋期和换叶后施肥林分土壤趋于疏松,密度较小,分别为1.052g·cm-3和1.095g·cm-3,孔隙状况良好,并具有较高的持水性能,发笋前施肥次之,冬季养分积累期施肥效应最小。研究结果提出了毛竹林肥培作业的重点实施对象、较优时间和施肥量:氮、磷、钾、镁和铁等养分元素的补充应以幼竹~2年生毛竹为主,而钙和硅元素的补充宜重点施于3~4年生竹株,且各养分元素有相应施肥量;从施肥时间来看,孕笋期为养分较大效率期,且具有较好的土壤质量效应,宜在该时期对毛竹林进行施肥作业,20~40cm是最宜管理的土壤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