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研究——以川西平原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和地区特性正在逐渐丧失,建筑学陷入了追求图像化、异形化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对建筑的本体性回归,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性的关注,就变得非常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材料。材料是建筑的根本所在,而乡土材料正是一个地区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使用的最为悠久的建筑材料,其最能体现出建筑本体性的回归。对乡土材料及其建造工艺的研究,正是在建筑本体和地域文化之间找寻的一个契合点。乡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应用研究,是从本体的论述角度,对地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当代建筑中,乡土材料以其物质性基础,成为当代建筑寻求地域性表现最直接有效的载体。乡土材料通过其自身特有的色彩、质地、肌理及建构方式,反映出建筑所承载的地域传统文化。而对于乡土材料的地域性特征的表现,则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建造技术的回应来实现。只有以此为基础,创作出的地域性建筑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本文以川西平原的乡土建筑材料为出发点,通过对其材料基本属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及其在当代的建构方式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自然、文化、技术三方面来研究乡土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川西平原地区乡土材料的地域性表达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分四个部分论述。  首先,本文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分别阐释了材料、地域性以及材料地域性表达的理论与实际要素,为后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其次,介绍了川西平原地区乡土材料的生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以及川西平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分析川西平原地区乡土材料的选择种类及其选择根源;  再次,选取川西平原地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乡土建筑材料,详细研究其在当代建筑创作中各自的建构方式,并尝试解读其中体现出的建筑本体性回归;  最后,通过乡土材料在实际建筑中对地域性表达三个方面——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建造技术的回应,并结合具有启发示范意义的乡土建筑材料的建筑实例,尝试具体研究和归纳出如何运用乡土材料自身的各种性能及其表现力去适应和表达地域的自然、文化及技术特点的设计策略,由此体现出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本文也希望能对未来地域性建筑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紧扣“积极心理学”这个关键视角,从“积极情绪空间”、“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两个点切入,对成都、绵阳两地实际案例进行调查并分析、推导出七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儿童
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瓶颈”,对园林采取考古测绘方面的研究非常细致,而没有对空间的营造和表达作出由因而果的研究或者推测,这种不深入或者说不“具体”的
本文以学生的认知行为为研究主体,对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空间进行认知地图的调查,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的角度对校园空间进行分析研究,由此总结出一套校园空间优化设计的模式。本文的
伴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地区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镇由于多种原因而形成了整体发展滞后的局面。对小城镇进行更新以求恢复其活力,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演化产生重要的驱动作用。科学预测城轨交通建设后沿线土地利用演化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为沿线土地后续规划、建设和开发提供决策支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会展建筑应运而生,它以其独有的经济功能,被全世界各地纳入其经济活动中并广泛的兴建。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在各种建筑
高校校园建设项目不仅局限于校园规划与建筑的形式,智能化校园弱电系统等“软性设施”的建设逐步成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现代化高等学校校园建设单纯的依靠专业分工从各系统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差距拉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反映到城市规划领域,就是农村聚居空间的不合理布局问题。发达地区城郊农村位于城乡交接带,一方面优越的区位优
在全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形势下,红色旅游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对于红色旅游服务和产品要求也越来越广泛,并随之带动了红色旅游区的旅游、人文、艺术、经济发展,逐渐成为
贡川古镇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及人类活动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类聚居环境。古镇至今还保留着清晰独特的空间格局以及多元化的建筑形态特征,其鲜明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