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瑟·米勒(1995-2005)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戏剧家之一,他倾其一生都在关注美国底层民众的生活,并用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剧中人物反映其心声,所以米勒的作品又被称为“20世纪良心的代表”。 作为米勒的代表作之一,《萨勒姆的女巫》这部剧取材于美国历史上真实的萨勒姆女巫案,旨在影射在麦卡锡主义的盛行下,美国社会的动荡及普通民众的不安和恐慌心理。在该剧中,米勒采用了历史还原法向读者展示了萨勒姆镇村民驱除女巫的荒谬过程。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驱巫过程中萨勒姆镇村民为了自保而编造的种种谎言及其心理动机,以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为依据,对剧中主要人物艾比盖尔、伊莉莎白和普罗克托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 本文共三章。第一章分析了艾比盖尔在荒谬指控下其本我的显现。出于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对自身声音和身份确认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害怕,导致了在愈演愈烈的逐巫事件下,艾比盖尔最终以逃离萨勒姆镇来宣告整个事件的荒谬性,并且以该种形式证明在死亡面前,人类终究会背弃良心和道德的谴责,选择妥协。 第二章探讨了伊莉莎白的矛盾心理与妥协行为背后所体现的自我的协调作用。伊莉莎白的行为长时期受到“超我”的监督,但在逐巫事件发生后以及被迫接受法庭讯问时,出于对丈夫和家庭的保护,她一直拒接说出该事件的真实原因。所以这一行为真正凸显出了伊莉莎白遵守现实原则,以达到自我的平衡。 第三章论述了男主人公普罗克托在不惧死亡、威胁和诱惑的情况下超我的艰难胜利。出于对家庭、信念和维护村民利益的责任,以及普罗克托自身所具备的正义感和自尊感,使得他最终做出了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活的抉择,而这一行为也真正展现了人性光辉的回归。 总之,通过分析剧中三大主人公的心理,我们能够发现《萨勒姆的女巫》这部剧本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悲剧,而是在悲剧事件的折射下,影射出了在死亡面前道德的丧失和人性的回归,因此本论文具有相应的现实意义。同时该剧也充分地反映了米勒的道德观,以及米勒戏剧所赋予的社会责任感,即对小人物的关怀,并鼓励人们与邪恶势力做斗争,重树道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