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胺/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底丘脑核和小脑核团神经元活动调控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起源于下丘脑结节乳头核(tuberomammillary nucleus),广泛地支配了包括脊髓在内几乎所有脑区。我们实验室以及其它实验组的研究揭示了组胺对一些皮层下运动结构(小脑、基底神经节、红核和前庭核团等)神经元具有兴奋作用,组胺能够通过调节这些运动结构进一步影响动物的运动功能,如运动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除了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这三个运动控制的等级结构之外,脑的另外两个部分——小脑(cerebellum)和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也参与了运动控制。小脑通过对皮层的下运动指令和实际运动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比较来提高运动的精确性。小脑受损会导致肌肉活动不协调,从而引起各种运动障碍和躯体平衡失调。基底神经节接受所有皮层区域的传入,其传出纤维主要投射到与运动计划有关的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的疾患也会导致一系列运动失常,包括随意运动的发起困难、不正常的随意运动和平衡失调,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和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先前的研究揭示了小脑和基底神经节中的底丘脑核(subthalamic nucleus)均接受下丘脑发出的组胺能神经纤维支配,同时组胺受体在小脑和底丘脑核中均有表达。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免疫荧光化学、电生理学以及行为学等方法对组胺及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这两个皮层下运动结构神经元活动的具体影响以及通过这种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运动行为的调控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1、组胺/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底丘脑核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以及对运动调控的作用底丘脑核是基底神经节环路中唯一的兴奋性谷氨酸能核团,它接受苍白球及大脑运动皮层的传入并发出广泛的纤维投射到基底神经节的其它核团,由此,底丘脑核被认为在基底神经节的运动整合功能中起着驱动及控制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在PD患者及PD模型动物中底丘脑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升高并且出现不规则的p同步化震荡,由此,现在临床上底丘脑核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深部脑刺激治疗PD的重要靶点。放射自显影、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实验发现地松鼠下丘脑结节乳头核有到底丘脑核直接的组胺能投射,并且在人类及豚鼠的底丘脑核中分别发现有组胺H1和H2受体。另有研究发现PD病人脑内组胺能纤维密度增高,基底神经节(壳核、黑质网状部、苍白球)及血液内组胺的浓度显著升高。然而,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在P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的作用以及组胺通过底丘脑核对正常及PD模型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我们在本实验中应用离体脑片的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了134个底丘脑核神经元,所有记录到的神经元(134/134,100%)对组胺刺激均表现出兴奋反应,并具有剂量依赖性效应。该反应在低钙/高镁(n=12)介质的灌流时仍然存在,说明组胺兴奋底丘脑核神经元的作用是一种突触后效应。高选择性组胺H2受体阻断剂ranitidine(n:23)可以有效地阻断组胺引起的底丘脑核神经元的兴奋反应,而高选择性组胺H1受体阻断剂mepyramine(n=20)以及高选择性组胺H4受体阻断剂JNJ7777120(n=18)不能阻断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的兴奋效应。另一方面,高选择性组胺H2受体激动剂dimaprit(n=23)可以模拟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的兴奋效应,而高选择性组胺H1受体激动剂2-pyridylethylamine(n=16)以及高选择性组胺H4受体激动剂UVF8430(n=15)不能模拟组胺的作用。另外,选择性组胺H2受体阻断剂ranitidine(n=16)能有效的阻断dimaprit诱导的底丘脑核神经元的兴奋效应。以上结果说明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是由组胺H2受体介导的,这一结果与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有趣的是,通过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损毁侧的底丘脑核核团注射组胺和高钾(n=12)能够显著降低阿普吗啡(apomorphine)诱导的旋转行为,同时单侧底丘脑核核团注射ranitidine(n=12)能够显著增加阿普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而mepyramine(n=12)没有这种改变效应。同时,在电生理学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在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PD模型大鼠的离体脑片的细胞外记录中发现组胺不但能够提高底丘脑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而且能够显著降低底丘脑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峰-峰间期的变异系数(n=30),而高钾只能提高底丘脑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n=16)。进一步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在正常大鼠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上组胺H2受体的激活能够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综合上述,我们的结果表明:组胺通过激活底丘脑核神经元上组胺H2受体改善PD模型大鼠的运动行为。结合已有的组胺兴奋黑质、纹状体、苍白球等基底神经节结构神经元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中枢组胺能神经纤维可能通过直接的平行投射兴奋基底神经节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的各核团而调制运动的发起、执行及终止,同时基底神经节中组胺H2受体可能成为临床治疗PD疾病的靶点。2、组胺/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小脑核团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及其离子机制小脑是最大的皮层下运动结构,它调控正在进行着的运动,确保运动执行过程中空间和时间的准确性。小脑核团(顶核、间位核和齿状核)则是小脑(除绒球小结叶外)唯一的传出结构,因此它们在小脑运动调控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实验室先前的细胞外电生理记录研究工作已经揭示了组胺对大鼠小脑间位核和顶核神经元的兴奋性作用,然而小脑核团内部环路由两类神经元——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构成,而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不能分辨出具体的神经元类型。因此,本研究通过使用离体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甄别出这两类神经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组胺分别对它们的作用,本研究的果如下:(1)使用形态学和电生理学指标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区分出小脑核团中的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2)组胺选择性兴奋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但对中间神经元没有作用。(3)组胺在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上诱发的兴奋性反应是通过突触后组胺H2受体的直接作用介导的。(4)免疫荧光化学的单标记及双标记的实验结果表明,组胺H2受体均在大鼠小脑的三个核团中的投射神经元上表达,而中间神经神经元上不表达组胺受体。(5)组胺激活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上组胺H2受体后,通过激活超极化激活的阳离子通道而兴奋投射神经元,但不影响投射神经元膜上小电导的钙激活钾离子通道的活动。研究结果显示,组胺选择性地兴奋大鼠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而不是中间神经元。组胺对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是通过直接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这种效应是由组胺H2受体和下游的超极化激活的阳离子通道共同介导的。这些结果表明,对小脑核团层面上,下丘脑-小脑组胺能投射可能通过直接调节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的活动来调节小脑的最终输出。组胺可能通过这种直接兴奋的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的方式来调制小脑核团神经元的兴奋水平,从而使得其对浦肯野细胞、苔状纤维、爬行纤维以及小脑核团的局部环路神经元的投射做出适当的反应。因此,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可能通过对小脑核团神经元的这种直接的而非间接调制方式来实现其对经小脑神经环路的感觉-运动整合的调节。
其他文献
诗与画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两大门类,中国诗与中国画,西方的诗与西方的绘画,在创作方法、观念及表现形式与时空特征方面均有许多不同点,比较中西诗画特征之异同。对于进一步认识诗画
【正】 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这是科学史和哲学史证明了的真理。但是谢林平同志在《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认识》一文(载1987年4月20日《光明日报》,以下简称《认识》)中,却
万向节十字轴是十字轴式万向节的主要零件,十字轴万向节的主要作用是构成传动轴总成把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总成输送给驱动桥,从而驱动车轮实现旋转运动。由于其工作特
本文分析了目前影响杂交稻米出来率低的5个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出米率的6条对策。
决策是行为的导引,决策的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使得人类做出的大部分决策充满了风险,进而形成了风险决策。人们为了完成某项目标而制定了多项计划与方案,并通过从这些计划或方
目的总结三分支覆膜支架行改良主动脉弓重建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3年2月于我科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
在现代社会招聘和就业中,酒店管理专业可谓炙手可热。在培养现代酒店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在针对学生进行酒店管理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其他的教学内容,使人才趋于综合性和复合型
(三)事例分析(被试S与被试Y)被试S:男,1991年9月4日生,中一班被试Y:男,1992年5月16日生,中二班前测时,全体被试(43人)无一人成功地解决集中性课题。后测时,全体被试中有2名被试成功地解决了集中性课题(19分满分)。这
<正>学术界对诗画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典型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认为诗和画具有一致性。另一种观点强调"诗画有别"。从表面上看两个观点像一对矛盾命题。笔者认为,两个命题是
会议
<正>荆轲村,肃宁县窝北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南与新村(原名冢上)相邻,西北则靠近武垣古城,人口不过千,村民以穆姓为主,农业为生。村庄朴实无华,本同华北平原上的千万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