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测定脓毒症患儿乳酸值计算6h乳酸清除率的水平,比较不同乳酸水平组间病情危重程度(PCIS评分)、平均动脉压及预后的差别,及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间6小时乳酸清除率的差别,以评估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为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病例及分组: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PICU的58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均排除自身可能引起乳酸水平增高的情况,如患有肿瘤,糖尿病,肝、肾、先天性代谢疾病等的患儿,儿科脓毒症系列的诊断参照2005年国际儿科脓毒症共识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以患儿入住PICU为研究起点(0h),测定入院时血压,乳酸等,并进行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评分),评分内容包括呼吸、心率、血压、氧分压、PH值等十项,评分方法为:入院后24小时内根据病情变化可多次评分,取最异常值评定病情危重程度,某项测值正常且临床考虑短期内变化可能不大时,可按正常值对待。患儿病情分度:分值>80为非危重;80-71为危重;<70为极危重。不吸氧条件下测血PaO2,治疗6小时后再次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患儿6小时乳酸清除率。以入院时动脉血乳酸值,将研究对象分为低水平乳酸组<2.0mmol/L、中水平乳酸组:2.0~3.9mmol/L、高水平乳酸组≥4.0mmol/L3组,比较不同乳酸水平组间预后、PCIS评分、平均动脉压;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间脓毒症患儿6小时动脉血乳酸清除率的差异。2标本采集、处理和相关数据测量: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0小时,6小时床旁采集动脉血,采集器皿均用含标准浓度肝素锂等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注射器采集,血量1.5ml,采集后严密封闭并快速测定,应用血气乳酸测定仪,通过全血乳酸检测法(酶电极法),测定0小时,6小时乳酸值(检测值中含动脉血气分析及电解质),6h乳酸清除率计算方法:[(0小时动脉血乳酸水平-6h后动脉血乳酸水平)/0小时动脉血乳酸水平]×100%.3统计方法: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乳酸水平组间死亡人数与存活人数比较:低乳酸水平组(<2mmol/l)病例29人,中乳酸水平组(2-3.9mmol/l)病例19人,高乳酸水平组(≥4mmol/l)病例10人,不同乳酸水平间,预后存在统计学差异(X2=9.309P=0.01),经三组间的多重比较发现示:低乳酸水平组与中乳酸水平组间预后有统计学差异(X2=5.035P=0.045),低乳酸与高水平组间预后有统计学差异(X2=9.381P=0.007),中乳酸与高水平组间预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944P=0.432)。2不同乳酸水平组间PIC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23.54P<0.001),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低中水平乳酸组间PC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541P=0.011),低高水平乳酸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Z=-4.393P<0.001),中高水平乳酸间PCIS评分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Z=-3.273P=0.001)。3平均动脉压在不同乳酸水平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3.885P>0.05)。乳酸、血压均是反应组织低灌注的指标,但低中高水平组间平均动脉压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脓毒症早期,乳酸已升高时,血压可能仍在正常水平。4死亡组与存活组间乳酸清除率对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5P<0.001),存活组6小时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结论:1各乳酸水平组间,中高水平乳酸组较低水平乳酸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而中高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乳酸水平大于2mmol/l,对预后影响意义较大。不同乳酸水平组间小儿危重症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乳酸水平越高,PCIS评分越低,并通过乳酸与血压的比较,说明乳酸能较血压更为灵敏的反应组织灌注不足,因此入院时测定脓毒症患儿动脉血乳酸水平可以作为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良好指标。2死亡组与存活组间6h乳酸清除率对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乳酸清除率预示脓毒症患儿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内脏器官的血流灌注和组织细胞氧合功能,说明检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可独立于血压评估脓毒症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