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波动的中医证候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cihai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系统探讨糖尿病血糖波动中医证候类型及分布情况,确立其主要证候分布,为今后更好地指导血糖波动患者的中医干预提供参考依据。对血糖波动各证候主要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及探讨各证候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为各证候的初步判定提供可能的客观化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市黄河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糖尿病血糖波动患者309例。入组患者均在不改变降糖方案、饮食和运动的情况下,进行连续3天7个点指血血糖监测(早、午、晚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22:00睡前血糖),根据测得数值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课题组制定的《血糖波动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填写,采集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人口学资料、病史、家族史、运动、生活及饮食习惯等),中医四诊信息(头发、颜面、五官、躯体、皮肤、大小便等内容,肺系症状,脾系症状,肝系症状,心脑系症状,肾系症状,躯体及其他症状,舌脉包括舌淡、舌红、苔白、苔黄、脉弦、脉细等条目),临床相关理化指标(Hb A1c、MAGE)及收集60名使用胰岛素患者的OGTT及胰岛素兴奋试验结果,采用稳态模型计算出的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肽曲线下面积(AUCC肽)。全部数据由专人进行数据录入,建立Excel数据库,最后将数据创建为SPSS数据库。将四诊信息进行单变量分析,计算各条目出现的频次,将频率在10%以上的症状条目直接纳入下一项分析,对于出现频率在10%以下的条目,征求中医专家或者课题负责人的意见进行取舍。采用探索性因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同时运用回归法计算每个病例在因子中的得分情况。采用组间连接法,以Pearson相关性作为度量标准,对“旋转成分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因子分析和聚类结果,结合临床知识,参照2020年国家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次修订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二部分:证候》,规范证候名称,确立血糖波动常见中医证候。根据因子得分情况,取最大值确立证候分布情况。分析血糖波动患者的影响因素及进行血糖波动各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为中医防治血糖波动提供依据。结果:(1)中医证候分析:(1)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统计结果基础上,结合专家及临床理论,确定血糖波动的初步中医证候名称及分布规律为:肾气亏虚证56例(占18.12%),气阴两虚证113例(36.57%),心脾两虚证94例(30.42%),阴阳两虚证46例(14.89%);(2)分析不同证型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四组间患者年龄、病程、BMI、Hb A1c、MAGE均无差异(P>0.05),性别间有差异(P<0.05);(2)血糖波动幅度的影响因素:(1)性别、年龄、病程、Hb A1c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无关(P>0.05),BMI与MAGE有关(P<0.05),经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检验分析,随着BMI的降低,MAGE值越大;(2)胰岛功能:HOMA-β与MAGE不具有相关性(P>0.05),HOMA-IR与MAGE呈负相关(P<0.05),AUCC肽与MAGE呈负相关(P<0.05)。结论:(1)血糖波动患者大多以“气阴两虚证”为主,中后期可进展为心脾两虚证、肾气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通过中医辨证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所得结果与临床发病规律基本相符,本次“血糖波动常见中医证候的初步探索性研究”为本病的进一步标准化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2)各证型间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有统计学意义;(3)四种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方面有一定的相关性,心脾两虚证可能与高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有关联,肾气亏虚证与男性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中,性别、年龄、病程、BMI、Hb A1c均不是其影响因素;(4)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均不是影响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的因素;(5)体重指数是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的影响因素,且呈负相关,即随着体重指数的降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越大;(6)胰岛功能与血糖波动呈负相关,胰岛功能越差的患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越大。
其他文献
目的:趋化因子作为细胞因子,在疼痛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发现针刺上调血清和脊髓中趋化因子CXCL1参与镇痛作用,但未涉及其他趋化因子。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针刺足三里对CFA炎性痛小鼠镇痛有效的平台,对脊髓、血清和足垫部位趋化因子进行筛选,明确针刺对不同部位趋化因子的作用,筛选出参与针刺镇痛的趋化因子及部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首
目的:1分析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术后西医指标差异性,得出小骨窗术后中医证素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2验证小骨窗开颅术后,运用中医证素与西医指标相关性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可靠性、实用性。方法:1选择高血压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患者接受小骨窗或大骨瓣开颅术形成2组,对比得出小骨窗术后中医证素特点及规律;分析两组术后1天、3天、7天、14天的颅内压、GC
目的:既往研究显示,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Tropomyosin related kinase B,酪氨酸激酶B)在疼痛的形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BDNF与TrkB能够缓解疼痛的发生发展。本研究运用CFA(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炎性痛小鼠模型,
嘎日迪-13味丸又名扎冲十三味丸,由诃子、制草乌、石菖蒲、木香、丁香、人工麝香、磁石(煅)、珊瑚(制)、甘草、肉豆蔻、珍珠(制)、沉香、禹粮土组成,主要功能祛风通窍、舒筋活血、安神消“协日乌素”。适用于各种脑血管病、偏瘫、筋骨疼痛、风湿关节疼痛等,然而其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创新理论,以蒙药经典方剂扎冲十三味丸为研究对象,从化学物质组、体内成分、性味归属、网络药理学
目的:1.探讨局部高危前列腺癌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的关联性,将中医学理论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研究病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证型的微观辨证实质,分子分型及相关免疫组化表达情况的差异可能作为前列腺癌证型客观化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为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治、预后判断等提供新思路;2.观察局部高危前列腺癌中医证型的演变与生化复发的关系,探索局部高危前列腺癌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指导局部高危前列腺癌
研究目的1、评价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了解清痰化瘀方对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3、预测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纳入60例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保持原有西医常规治疗不变,治疗组在原有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加用清痰化瘀方,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0±3天。检
目的总结毛静远教授辨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用药特点,探索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方法1.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毛静远教授治疗有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探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辨证及用药特点。2.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残余肾功能(RRF,Residual renal function)丢失的相关因素,提高对残余肾功能的认识和保护;通过对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的研究,了解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期为中西医结合保护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提供思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回顾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MDS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研究,探讨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疾病分型、原始细胞比例、IPSS-R积分、染色体及基因突变的关系,以期为MDS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按照本研究的病例纳入标准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明确诊断为MDS的患者,共112例,西医诊断分型标准依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筛选出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今后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措施提供依据。并进一步观察疏肝健脾方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咨询本专业专家,根据调查所需设计一般信息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相关病史资料:姓名、年龄、登记号、联系电话、婚姻状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