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的临床评价及机制探讨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way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评价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了解清痰化瘀方对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3、预测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纳入60例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保持原有西医常规治疗不变,治疗组在原有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加用清痰化瘀方,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0±3天。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一般情况、心绞痛症状计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计分、中医证候积分、常规超声心动图、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内皮素-1、一氧化氮、血脂等及不良事件。2、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清痰化瘀方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从Drugbank、TTD、Dis Ge NET、NCBI数据库筛选稳定性冠心病靶点,将疾病靶点与药物靶点进行Venn分析,筛选二者共同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DAVID(6.8)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3.6.0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等网络,预测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2例患者被剔除,治疗组1例,对照组1例,脱落0例。最终纳入统计58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入组时的血压、心率、腰围、运动情况、饮食偏嗜、既往病史、常规用药等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疗效性评价(1)量表积/计分(1)心绞痛计分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计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组内<0.001),心绞痛症状计分组内净差异2.06分(95%CI:1.51~2.63分);对照组心绞痛症状计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组内=0.326);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计分低于对照组(P组间=0.019)。(2)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计分治疗组治疗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计分、心绞痛稳定情况计分、心绞痛发作情况计分、治疗满意程度计分、疾病认识程度计分较前升高(P组内<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all P组内>0.05)。治疗组治疗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症状计分、心绞痛稳定情况计分、治疗满意程度计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ll P组间<0.01),心绞痛发作情况计分、疾病认识程度计分高于对照组(all P组间<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下降(P组内<0.001),中医证候积分组内净差异16.17分(95%CI:12.72~19.62分)。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组内=0.108),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组间=0.004)。(2)血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未见明显变化(all P组内>0.05,all P组内>0.05)。(3)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治疗组治疗后FMD较治疗前升高(P组内<0.01),对照组治疗前后FMD未见明显变化(P组内>0.05),治疗后两组FM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组间<0.05)。(4)心脏彩超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右室内径、左室壁厚度、室间隔、左室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组间、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all P组内>0.05,all P组间>0.05)。(5)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组间=0.630,P组间=0.565)。治疗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组内<0.001),组内净差异为-10.77 uml/L(95%CI:-15.33~-6.19 uml/L),治疗组治疗后内皮素-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组内<0.001),组内净差异为3.00 ng/L(95%CI:-5.71~-0.29 ng/L),对照组治疗前后一氧化氮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组内=0.138),对照组治疗后内皮素-1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组内=0.031)。治疗后治疗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P组间<0.001),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P组间=0.001)。(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all P组内>0.05,all P组间>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组间>0.05)。3.网络药理学机制从TCMSP数据库筛选得到清痰化瘀方有效成分101个,对应靶点253个,基于Drugbank、TTD、Dis Ge NET、NCBI数据库得到稳定性冠心病相关靶点1104个,二者取交集得到112个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640个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激素分泌、NO合成、物质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有酶、蛋白、细胞因子、受体、转录因子、激素等多种物质参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08条信号通路,较多靶点被富集在HIF-1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c GMP-PKG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上。结论1.清痰化瘀方能有效改善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2.清痰化瘀方能有效保护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临床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机制之一。3.清痰化瘀方可能通过作用于TNF、AKT1、IL-6、MAPK3、MAPK8、VEGFA、FOS等关键靶点,进而调节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c GMP-PKG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对稳定性冠心病发挥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经验为参考,在理论与经验的结合之处较大程度地烘托出以颈臂穴为主配合颈夹脊穴针刺法的可贵之处与可取之处,以昭彰于针刺研究之林海。有对比即有差异,而其在与常规针刺法的比较之中亦可脱然伫立,可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焕新途径与方法。希冀此针刺方法可以在临床中普遍开来,进而为饱受困苦的患者带来切为可行的实际疗效。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的情况下,进而可以做到治
目的:筛选MCAO后调控炎症反应的关键lnc RNA,初步探索针刺作用于lnc RNA调控炎症反应的作用规律。方法:体重为(220?10)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模型组(n=30),针刺组(n=30)。每组大鼠术后分为3h、6h、12h、3d、7d共5个时相,每时相各6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右侧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钝性分离血管,不结
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常引起脑干、胼胝体等皮质下白质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由于神经连接中断,常导致昏迷及认知、自主运动和感觉功能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故寻找安全便捷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法,降低重残率,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
目的:通过比较恢复期运用芒针透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索恢复期治疗本病的针刺优化方案,并对疗效评价系统中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是否存在一致性进行探讨,为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提供最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受试者,完全随机分配到
目的:比较低频电针与高频电针针刺廉泉、风府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需针灸科病房与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并给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低频组(n=30)和高频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廉泉穴及风府穴为主穴分别以低频(2Hz)和高频(100Hz)
目的:趋化因子作为细胞因子,在疼痛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发现针刺上调血清和脊髓中趋化因子CXCL1参与镇痛作用,但未涉及其他趋化因子。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针刺足三里对CFA炎性痛小鼠镇痛有效的平台,对脊髓、血清和足垫部位趋化因子进行筛选,明确针刺对不同部位趋化因子的作用,筛选出参与针刺镇痛的趋化因子及部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首
目的:1分析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术后西医指标差异性,得出小骨窗术后中医证素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2验证小骨窗开颅术后,运用中医证素与西医指标相关性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可靠性、实用性。方法:1选择高血压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患者接受小骨窗或大骨瓣开颅术形成2组,对比得出小骨窗术后中医证素特点及规律;分析两组术后1天、3天、7天、14天的颅内压、GC
目的:既往研究显示,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Tropomyosin related kinase B,酪氨酸激酶B)在疼痛的形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BDNF与TrkB能够缓解疼痛的发生发展。本研究运用CFA(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炎性痛小鼠模型,
嘎日迪-13味丸又名扎冲十三味丸,由诃子、制草乌、石菖蒲、木香、丁香、人工麝香、磁石(煅)、珊瑚(制)、甘草、肉豆蔻、珍珠(制)、沉香、禹粮土组成,主要功能祛风通窍、舒筋活血、安神消“协日乌素”。适用于各种脑血管病、偏瘫、筋骨疼痛、风湿关节疼痛等,然而其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创新理论,以蒙药经典方剂扎冲十三味丸为研究对象,从化学物质组、体内成分、性味归属、网络药理学
目的:1.探讨局部高危前列腺癌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的关联性,将中医学理论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研究病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证型的微观辨证实质,分子分型及相关免疫组化表达情况的差异可能作为前列腺癌证型客观化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为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治、预后判断等提供新思路;2.观察局部高危前列腺癌中医证型的演变与生化复发的关系,探索局部高危前列腺癌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指导局部高危前列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