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charles_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通过语际转换这一形式最终实现文化交流目的的活动。翻译并非在真空中进行,平静的译文文本实际是两种文化激烈冲突的结果,看似静态的翻译行为本质是译入语文化语境中多方力量操控下的动态过程。《飘》在中国的译介,尤其是傅东华的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一直倍受争议,然而用译介学的视角重新看待它们,会挖掘出新的价值与意义。本文用美国翻译家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的翻译重写理论这一透镜,反思《飘》在中国的重写史,揭示各种形式如何通过“共谋”完成重写,进而主要讨论傅东华对《飘》的重写过程中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怎样的制约以及这些因素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试图从新的视角对翻译本质和翻译史上的个案重新思考。 论文分为三部分: (一)翻译重写理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美国翻译家勒菲弗尔重写理论产生的国际译学的“文化转向”背景以及解构主义文化思潮提供的理论逻辑,然后介绍了翻译重写范式的核心内容及理论意义。 (二)《飘》在中国重写的历史反思。该部分从历时的视角将《飘》的重写史分成三个阶段,并以共时的方法分别考察每个阶段里不同的重写形式之间的“共谋”(collusion)关系,以及受到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制约作用,共同决定《飘》在中国的形象和接受。 (三)傅东华重写策略与制约因素。这也是论文的核心。该部分将翻译过程置放到 20 世纪 40 年代上海的社会背景中,考察当时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赞助人、读者等因素对傅东华翻译的影响,并通过文本对照细读的方式分析以上因素在具体的重写策略中的体现。 本文尝试通过这种描述性研究来重新认识翻译现象,揭示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紧密关系,深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和情境实验的研究方法,通过在四个年龄组(分别为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和一年级的小学生)随机选取的168名儿童进行调查和情境实验,考察儿童的分享观念和分享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成,经济网络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浪潮席卷全球,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经济模式,给调控手段、经营理念、
本文以“证券发行市场为什么需要证券承销商?”这样一个问题为切入点,从交易费用理论、信息经济学、金融中介理论和声誉模型的角度探讨了承销商在证券发行市场中的作用,研究
当前我国多数大城市正处在城市郊区化和机动化进程中,由于城市的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协调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减少交通需求,
【正】 《论语》中动词“问”除了极少的几个用例作“问候”、“慰问”讲,绝大多数是“询问”义.本文论述的是“询问”义的“问”用作谓语所构成的多种句式的特点.“询问”义
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责任。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也不例外。本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现实可
我国的企业并购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并购不过十几年的历史。1993 年 9 月政府宣布法人股东可以进入二级市场,此后不久发生的“宝延事件”第一次揭开了并购
员工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是影响员工工作行为的重要组织行为因素。本研究通过对员工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状况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员工工作压力的来源以
阐述了顶岗实习内涵与分类,分析了顶岗实习涉及到的各个群体及相应职责,并重点对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管理职责与管理实践进行论述,为高职院校及社会相关团体推进大学生顶岗实
在四川省职教课题指导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前期专业示范性建设的基础上走向深化,通过对国内"国示"院校考察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深入开展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