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作用形成的全球最年轻、规模最大的造山带,是研究板块构造和造山作用的理想场所.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两端分别有一个构造急剧转向的地区——构造结.这两个构造结地区是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中构造应力作用最强、隆升和剥露速率最快、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最强的地区,是研究造山作用过程中地壳重造(变质变形和重熔)的野外实验室.本文以1:25墨脱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选择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和南迦巴瓦变质岩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区域资料建立了南迦巴瓦地区的构造演模式,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和创新:(1)首次相对全面、完整地确定了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物质组成和空间展布,初步阐明了南迦巴瓦地区的构造格架.(2)首次对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进行了从形成时的构造背景到变质作用的系统研究.根据变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中首次识别出了玻安岩并认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南迦巴瓦地区蛇绿混杂岩带是一条变质条件为T=500-520℃,P=0.75-0.8Gpa的低角闪岩相高压变质带.(3)将南迦巴瓦岩群解体为三个岩性段并明确了它们的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根据南迦巴瓦岩群的原岩组合、变质、变形特征将南迦巴瓦岩群解体为以含高压麻粒岩透镜体为标志的直白岩组、以富含大理岩为特征的派乡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组成.对直白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认为多雄拉混合岩是直白岩组中的酸性副变质片岩、片麻岩经快速减压熔融改造的产物.(4)第一次根据锆石年龄对南迦巴瓦岩群的原岩时代进行了有效约束,认为南迦巴瓦岩群下部碎屑岩石的原岩沉积年龄介于1312-582Ma之间.(5)首次明确提出南迦巴瓦岩群在晚元古代末期经历过一次变质-岩浆-构造事件.通过调查研究首次在直白岩组的透镜状斜长角闪岩中用Ar-Ar法测得575-582Ma的角闪石冷却年龄.用锆石U-Pb法测得在南迦巴瓦岩群中广泛存在的正变质花岗片麻岩的侵位年龄为522-553Ma.因此,笔者认为南迦巴瓦岩群经历并记录了泛非事件.(6)通过对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高压麻粒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合冈底斯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认为:在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所代表的洋壳的形成时间早于200Ma、洋壳开始消减、俯冲的时间早于94Ma、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大约为75 Ma.(7)初步建立了南迦巴瓦变质岩系的P-T-t轨迹.P-T轨迹显示:在南迦巴瓦岩群的变质演化过程的大部分历程中,它都位于白云母或/和黑云母发生脱水熔融的区域中,表明熔体在南迦巴瓦岩群的变形、迁移、隆升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