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聚氨酯敷料在骨科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xh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聚氨酯是一种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的医用材料,它具备极好的物理性能,具有较高的机械相溶性。目前,聚氨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医学治疗过程当中,但治疗中,其植入人体后仍会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感染表现,这种感染的出现,因其致病菌大多为多重耐药菌。目前针对抗菌性细菌生物膜最有效的应用方法之一,是将聚氨酯与纳米银两种材料相结合,从而使聚氨酯材料的本身产生具有杀菌性能,最终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首先通过体外试验,来比较不同浓度纳米银聚氨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白假丝酵母菌的体外抗菌效果,之后再对抗菌效果最佳的纳米银聚氨酯与单纯医用聚氨酯材料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出纳米银聚氨酯在骨科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研究自2011年8月分到2014年1月分在本院骨科住院的挤压伤或者撕脱伤后出现创面难以愈合的患者75例,患者入组后均严格按照数字随机法则进行随机分组,总共分为5组,纯聚氨酯组15例,其余四组分布为纳米银浓度0.5%、1%,2%及5%,所有患者均符合入组及排除标准,其中纯聚氨酯材料组:男11例,女4例,年龄27~39岁,平均(33.467±3.335)岁,创面面积:6-18cm2,平均(12.467±3.226)cm2,致伤原因:撕脱伤8例,挤压伤2例,混合伤5例,创面部位:头面部3例,前胸3例,后背2例,四肢7例,既往治疗情况:初次治疗2例,既往曾行手术治疗12例;0.5%纳米银聚氨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31~41岁,平均(34.533±3.543)岁,创面面积:6~17cm2,平均(11.933±3.369)cm2,致伤原因:撕脱伤6例,挤压伤4例,混合伤5例,创面部位:头面部2例,前胸2例,后背2例,四肢9例,既往治疗情况:初次治疗3例,既往曾行手术治疗12例;1%纳米银聚氨酯组:男:11例,女4例,年龄29~42岁,平均(35.333±3.739)岁,创面面积:5~17cm2,平均(12.733±3.411)cm2,致伤原因:撕脱伤5例,挤压伤5例,混合伤5例,创面部位:头面部2例,前胸2例,后背3例,四肢8例,既往治疗情况:初次治疗2例,既往曾行手术治疗13例;2%纳米银聚氨酯组:男:11例,女4例,年龄28~43岁,平均(34.467±3.662)岁,创面面积:7~18cm2,平均(12.733±3.432)cm2,致伤原因:撕脱伤5例,挤压伤4例,混合伤6例,创面部位:头面部1例,前胸2例,后背3例,四肢9例,既往治疗情况:初次治疗4例,既往曾行手术治疗11例;5%纳米银聚氨酯组:男:12例,女3例,年龄29~40岁,平均(34.933±3.515)岁,创面面积:7~18cm2,平均(12.867±3.378)cm2,致伤原因:撕脱伤5例,挤压伤5例,混合伤5例,创面部位:头面部1例,前胸3例,后背3例,四肢8例,既往治疗情况:初次治疗4例,既往曾行手术治疗11例,纯聚氨酯材料组与4组不同浓度纳米银聚氨酯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创面面积、致伤原因、创面部位以及既往治疗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见附表1、2)。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分为两个主要步骤,首先制备不同浓度纳米银聚氨酯以及选择单纯医用聚氨酯材料进行体外试验,通过常见医院耐药菌培养计数判断及选择抗菌作用较好的聚氨酯材料,之后选择抗菌作用最好的聚氨酯材料,与单纯的医用聚氨酯材料进行比较,两组换药次数、治疗期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统计治疗后3天两组聚氨酯创面愈合情况,及计算分析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治疗后7天两组聚氨酯患者白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变化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素-a的变化情况,最后在治疗后患者出院时或者需要再次手术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不同浓度纳米银聚氨酯菌落计数结果比较:不同浓度纳米银聚氨酯菌落计数比较发现,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升高其抗菌能力增强,其中5%纳米银聚氨酯组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为(1.980±0.254)×106cfu/ml,显著低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的(2.307±0.237)×106cfu/ml,显著低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的(2.787±0.434)×106cfu/ml,显著低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3.027±0.231)×106cfu/ml(P<0.05),5%纳米银聚氨酯组培养大肠埃希菌菌落数为(4.660±0.302)×106cfu/ml,显著低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5.100±0.461)×106cfu/ml,显著低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6.260±0.508)×106cfu/ml,显著低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7.047±0.362)×106cfu/ml (P<0.05),5%纳米银聚氨酯组培养白假丝酵母菌菌落数为(1.367±0.277)×106cfu/ml,显著低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1.713±0.277)×106cfu/ml,显著低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2.100±0.302)×106cfu/ml,显著低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2.540±0.424)×106cfu/ml(P<0.05)。体外试验两组菌落计数结果比较:1周后体外试验发现,5%纳米银聚氨酯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计数为(1.873±0.294)×106cfu/ml,显著少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3.527±0.388)×106cfu/ml(t=13.152,P<0.001),5%纳米银聚氨酯组大肠埃希菌菌落计数为(4.533±0.447)×106cfu/ml,显著少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7.573±0.413)×106cfu/ml(t=19.351,P<0.001),5%纳米银聚氨酯组白假丝酵母菌菌落计数为(1.367±0.226)×106cfu/ml,显著少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2.627±0.322)×106cfu/ml(t=12.416,P<0.001)。各组抗凝血程度及测定全血凝固时间比较:本组发现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抗凝血程度为(0.552±0.069),2%纳米银聚氨酯组为(0.569±0.087),1%纳米银聚氨酯组为(0.553±0.089),0.5%纳米银聚氨酯组为(0.545±0.064)(P>0.05),抗凝血程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示4个分组的总体均值无差异。同时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8.638±0.609)min,全血凝固时间显著长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的(7.215±0.542)min,显著长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的(6.524±0.559)min,显著长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6.053±0.583)min(P<0.001)。各组凝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5%纳米银聚氨酯组APTT时间为(34.643±1.123)s,显著长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的(30.530±0.618)s,显著长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的(25.567±0.486)s,显著长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24.433±0.637)s(P<0.05),5%纳米银聚氨酯组PT时间为(13.560±1.042)s,显著长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2.460±0.678)s,显著长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1.080±0.520)s,显著长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0.253±0.667)s(P<0.05),5%纳米银聚氨酯组TT时间为(14.333±1.219)s,显著长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3.093±0.550)s,显著长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1.693±1.003)s,显著长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1.367±0.554)s(P<0.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上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1周内即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7天两组聚氨酯患者上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后1天,纯聚氨酯材料组上皮生长因子为(26.527±0.996)pg/m1,显著低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34.493±1.195)pg/ml(t=-19.835,P<0.001),治疗后3天,纯聚氨酯材料组上皮生长因子为(39.393±1.140)pg/ml,显著低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45.473±1.153)pg/ml(t=-14.524,P<0.001),治疗后7天,纯聚氨酯材料组上皮生长因子为(45.347±0.846)pg/ml,显著低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03.013±2.193)pg/ml(t=-96.165,P<0.001)。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比较:1周内即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7天两组聚氨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比较,治疗后1天,纯聚氨酯材料组肿瘤坏死因子-a为(11.627±2.191)pg/ml,显著高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5.350±0.719)pg/ml(t=10.541,P<0.001),治疗后3天,纯聚氨酯材料组肿瘤坏死因子-a为(23.153±2.210)pg/ml,显著高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4.133±0.901)pg/ml(t=30.868,P<0.001),治疗后7天,纯聚氨酯材料组肿瘤坏死因子-a为(52.587±2.862)pg/ml,显著高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4.353±0.555)pg/ml(t=64.086,P<0.001)。两组换药次数、治疗期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比较:治疗期间5%纳米银聚氨酯组总换药次数为(1.200±0.414)次,显著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4.867±0.352)次(t=26.136,P<0.001),治疗期间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中,5%纳米银聚氨酯组为(1.520±0.170)分,显著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4.220±0.174)(t=42.999,P<0.001),术后住院时间方面,5%纳米银聚氨酯组为(7.947±0.168)天,显著少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12.213±0.200)天,(t=63.281,P<0.001)。治疗后3天两组聚氨酯创面愈合情况比较:治疗后3天由同一管床医师统一评价创面愈合情况,其中,5%纳米银聚氨酯组创面干燥结痂28例,显著高于纯聚氨酯材料组创面干燥结痂16例(P<0.05),另外纯聚氨酯材料组创面创面缩小11例,纯聚氨酯材料组创面红肿22例,纯聚氨酯材料组创面分泌物增加11例,5%纳米银聚氨酯组创面创面缩小14例,5%纳米银聚氨酯组创面红肿13例,5%纳米银聚氨酯组创面分泌物增加5例,5%纳米银聚氨酯组出现创面缩小病例数,高于纯聚氨酯材料组,但无显著差异。5%纳米银聚氨酯组出现创面红肿和分泌物增加病例数,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但无显著差异。1周内两组聚氨酯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1周内即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7天两组聚氨酯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发现,5%纳米银聚氨酯组白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而纯聚氨酯材料组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正常范围,其中5%纳米银聚氨酯组治疗后1天白细胞计数为(6.573±0.542)×109/L,显著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10.647±0.946)×109/L(t=14.476,P<0.001),5%纳米银聚氨酯组治疗后3天白细胞计数为(7.960±0.699)×109/L,显著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17.513±0.868)×109/L(t=33.195,P<0.001),5%纳米银聚氨酯组治疗后7天白细胞计数为(7.167±0.541)×109/L,显著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13.493±0.846)×109/L(t=-24.396,P<0.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在治疗后患者出院时或者需要再次手术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其中5%纳米银聚氨酯组优秀率达到优良率为71.7%,显著高于纯聚氨酯材料组优良率的45.0%(χ2=8.777,P=0.003)。结论:1含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是一种较好的抑菌生物材料,在体外能极好的抑制常见医源性感染致病菌。2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相对于单纯即普通医用聚氨酯材料,能更好的抑制常见医院致病菌的生长。3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能显著减小抗凝血程度,利于患者机体抗凝血。4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不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减少和预防血栓形成。5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舒适度,并缩短住院时间。6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达到缩小创面的目的,同时还能减少红肿及分泌物增加现象。7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能显著增加创面上皮生长因子水平。8含5%纳米银聚氨酯敷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能显著减少创面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减轻局部炎症反应。9含5%纳米银聚氨酯敷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能显著提高治疗复杂创面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师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根本内容。
<正>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16、EV71主)引起的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以夏秋季多见。临床以发热、手足肛周皮肤及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
新世纪的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竞争提升的速度非常之快,各大企业的在加强自己的财务管理,都想通过提升财务管理来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而在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
武术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武术选修课。多年来,由于武术自身的许多特点以及武术教学模式和武术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给武术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初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其工作投入及组织公民行为,不仅会对自身的工作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的改革,新型的教育理念不断被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工作日益引起重视。由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要进行评价理念的更新,进行评价
犯罪的家庭因素历来是中外犯罪学家研究的重点。特别对未成年人犯罪而言,家庭因素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成年人。在影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诸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占据着重要地位。
<正> 校本教研是教师从新手走向成熟的一条必经之路,能够为教师提供情境化的、可操作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专业发展环境。校本教研有很多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行动研究便
目的:探讨对行切开复位与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伤口并发症的跟骨骨折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切开复位与钢板内固定手术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