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经设立的用益物权”这是《物权法》第136条的规定。可见,我国关于空间利用方面的立法是在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章节中加以规定的,而有关空间利用方面的权利叫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即空间地上权或者叫分层地上权、区分地上权、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等。虽然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十分简单,但是于理论和实践而言却意义重大。不过,面对及其复杂的实践活动,立法规定显得比较单薄,实际应用起来往往捉襟见肘。它不仅不利于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无法有效地解决实践生活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并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拟通过研究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及其相关内容,试图完善我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以期鼓励人们充分而有效的开发利用空间资源。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基本理论。首先文章介绍空间利用权产生的动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技术水平的提升,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爆炸等诸多因素促进空间利用相关权利制度的成熟与发展。其次,论文介绍了我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产生、概念及其性质。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否属于一项独立的财产权利,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意见。笔者赞同肯定说,因为该权利具有权利客体的排他性、权利内容的可转让性等特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与空间所有权、空间利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关系。第二部分介绍了各国及地区的相关立法例。从比较法上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有三种立法模式:民法模式、单独设定“空间权”、综合立法。德国、日本和瑞士采用的是民法模式;美国和英国采用的是单独设定“空间权”;我国台湾地区采用的综合立法。我国将空间权内容规定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中,保持了物权体系的统一性。但由于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而我国物权法仅有简单的一个条文,其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解决实践中的冲突和纠纷。第三部分介绍了完善我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一些建议。包括完善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规则和取得方式、明确权利和义务、明确客体范围,完善其登记规则,完善空间相邻关系处理规则,在空间相邻关系处理规则方面重点介绍了空间相邻关系约定制度的设想。
其他文献
文化产业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竞争的主导力量。面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以及我国文化产业
为了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让司法能为普通大众所接近,减轻法院“案多人少”的诉讼压力,小额诉讼程序应运而生。然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对小额诉讼程序的功能设定存
作为最经典和最持久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均势理论是有其合理内核的。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达共赢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ISDS)机制已经成为当代投资协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诚然对于投资的保护和自由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制度性与技术性缺陷
随着改革开放渐渐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单位管理体制被打破,社会生活方式、组织构成、利益分配愈发多样,“单位人”逐步转变成为“社会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都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随之提上日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
马克思恩格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文化的本质内涵、地位作用、发展动力及价值目标,为后继者研究文化建设问题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理论基石。列宁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