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这与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遥相呼应。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迅速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引起资本主义国家仇视和威胁,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此时,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援助只能来自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苏关系的演变也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中苏关系演变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围绕当前“一带一路”战略,中俄经贸合作的逐渐深入,对中俄两国双边关系发展以及经贸合作提出相关可行性对策。本文主要分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以具体事件为切入点,将中苏关系演变过程划分为磨合期、“蜜月期”、龃龉期、冲突期;第三部分简要分析中苏关系演变原因;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中苏关系演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中苏关系演变对苏联援华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综合影响。中苏关系演变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苏联对华援助情况,特别突出了“一五”“二五”期间,苏联对华援助力度对比情况。中国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态度也逐渐发生转变,从最开始的“以苏为师”到后来的“以苏为鉴”到最后的“反修防修”,这些态度也真实反映在中国经济领域。“以苏为师”时期,盲目复制苏联经济模式,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以苏为鉴”开启了中国自主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但其并未真正突破苏联模式范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反而使中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反修防修”将中国;第五部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再次揭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对中俄两国关系及经贸合作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