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论宗的发展虽然只历时一百余年,但他们提出的一系列佛学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缘集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缘起论思想,被认为是地论宗的传统学说。从慧光(468-537)时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对有为缘集和无为缘集的论述,经法上(495-580)到净影寺慧远(523-592)最终加入自体缘集而成为三种缘集说,又经过和法界缘起的相互并立与彼此呼应,最终由智顗发展为四缘集说。缘集说内涵丰富,自成体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论宗的发展虽然只历时一百余年,但他们提出的一系列佛学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缘集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缘起论思想,被认为是地论宗的传统学说。从慧光(468-537)时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对有为缘集和无为缘集的论述,经法上(495-580)到净影寺慧远(523-592)最终加入自体缘集而成为三种缘集说,又经过和法界缘起的相互并立与彼此呼应,最终由智顗发展为四缘集说。缘集说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天台宗的发展和华严宗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现有的地论宗文献中,慧远的《<十地经论)义记》被认为是最明确、详细、深入和相对完整的缘集说著述,所以本文试图以慧远《<十地经论)义记》为中心,在中国学术界现有的有关地论宗、尤其是地论宗南道派以及净影寺慧远研究的基础上,并借鉴日本学者关于敦煌写本中地论宗文献及地论宗南道派的研究成果,对《〈十地经论)义记》缘集说的渊源、基本体系、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诸宗的影响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析。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来展开。第一部分主要对选题的相关背景进行交待,对地论宗缘集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二部分对缘集说的渊源进行系统的探索,以理清地论宗缘集说的演进脉络,尤其突出慧远《<十地经论>义记》三缘集说的思想渊源。第三部分对《〈十地经论)义记》的缘集说体系进行全面分析。第四部分为论文结语,在简要分析缘集说对后世影响的同时阐述《〈十地经论)义记》缘集说的进一步发展状况。
其他文献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家。韩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学者气息的文人。韩愈反佛道的坚决态度表现了一个独立思想家的刚毅气概。本文即以韩愈排佛道作为研究内容,以其为切入点,阐明儒家仁义道德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精神,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环境中文化热现象,以继承弘扬儒家圣人之道为本,从中找寻更好维持发展中华文化理论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二章,概括介绍了,韩愈出生、学习以及成
苏格拉底在《克里托篇》中认为一个人应该向善而生,追求过得好、过正当的生活,而不是生存。生活要过得好,就必须以行正义为前提。但是什么是正义,正义的原则是什么,他并没有作出回答。虽然苏格拉底在柏拉图著作集的许多篇章中提出了有关的正义思想,但是他对其正义思想的阐述并不是很系统,只是从各个不同侧面散见于不同的篇章,并且很多并不是从正面直接地进行论证,只是从对话中间接地引出,甚至仅是宣称,相对系统而全面地对
地方教会是中国本土基督教会中的一支,20世纪20年代由倪柝声在东南沿海发起,至今在大陆、港台、东南亚、乃至欧美都有持续的发展。以中国大陆的地方教会来说,普遍持守着一种“顺服”的传统。本文通过对创始人倪柝声关于“顺服”的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性梳理,试图了解这一传统的由来。 倪柝声在1949年以前的工作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20-1926年,是倪氏单打独斗的时期;他先是接受了时代论,并受到内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适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暗合了时代发展潮流,因此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早期知识分子为了拯救衰落的国家,一部分人期望引介国外先进文化来启迪民众,另一部分人则转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谋求出路,在他们身上都浸染了深深的爱国感情。早期启蒙者意识到要拯救衰落的民族,只有彻底改变贫弱的国民性格才有希望,因此对国民性的批判成为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启蒙浪潮中,鲁迅与章太炎是非常具有
正当与善这对概念在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语境下逐渐演变成一对基本哲学范畴。从二者能否定义、如何定义以及相互联结关系如何、孰为优先的一系列问题深入展开,便可建构出不同方向的政治哲学理论。而正当与善的优先关系更是构成了近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以正当优先还是以善优先作为基础进行思考,其结果大相径庭。 约翰·罗尔斯强调正当对善的优先,并基于这一观念建构其“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罗尔斯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时代的观照,历史的产物。其产生必然以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为"母体",一旦产生就会带着反思的情结与"母体"相脱离,既而对其加以批判和重释。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里达解构主义皆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论,可谓"本是同根生"。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则导致了两者在社会背景与思想资源上的迥异,因此,两者在历史观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然而,正是这种同根异质性为两者提供了比较的平台,并赋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消费,由此引申出来的消费社会以及与消费有关的消费文化和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联系。消费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成为“时代的主角”之一。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力图从符号学的理论来理解消费社会的种种消费文化和消费方式。他认为物的消费不过是一种符号的消费,并透过消费这一现象看到人们在消费行为中,物品对人这一主体的支配和异化,深刻地理解了“符号消费
《周易》是我国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在于它的美学和美育价值。朱熹曾言:"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周易》的博大精深在每个卦象中都体现出来。其中,坤卦《象传》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已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理中。坤卦所具有的美学和美育意蕴,仍有广阔的探讨空间,且对当代美学美育思想的传播和实施途径
经历了一千多年基督教神学的束缚,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终于从中世纪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人开始不仅仅作为上帝的子民,而且作为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命方式,人的自由价值得到高度重视。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飞跃和知识的迅速扩展,人们越来越确信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能力把握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于是西方近代哲学家们开始把研究重点放在认识论上,人作为理智的存在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
施特劳斯在对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的评论中,提出了他自己对现代性和古今之争的独特理解。本文的主旨是澄清施特劳斯的基本观点。施米特从现实政治处境出发,指出德国的议会民主制度和自由主义理论无视人性的危险和邪恶,误解政治和国家的概念。施特劳斯承认,施米特重新阐释的政治的概念是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基础。但是,施特劳斯认为,由于完全着眼于现实问题,施米特没有摆脱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倾向,陷入了对人类生活的一种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