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了科学技术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物质丰裕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主体异化现象,指出西方社会由于存在“物化”结构,人被“物”牢牢控制,从而丧失了主体意识,在“技术理性”的压抑下沦落为“单向度的人”,并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产生了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以此为前提,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对人的主体性予以深切关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和论证。 第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首先,20世纪20年代,卢卡奇总结了西欧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出了“物化”概念,认为“物化”是造成工人阶级意识危机、人性被扭曲的原因。要克服异化,就必须使无产阶级的自我主体意识得到觉醒。其次,二战后新科技浪潮推动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加深了人的异化。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马尔库塞对人的异化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由于技术理性对人的全面控制,造成了人的进一步异化,使人生活在“虚假需求”的满足当中,失去了自主性和革命意识,成为“单向度的人”。而萨特则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命题,揭示了人的孤独、失落和由于彼此隔离不信任,使主体的自由被残忍剥夺的状况,呼吁克服异化,恢复人本身。最后,丹尼尔·贝尔根据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和人的信仰危机,发生了重建精神崇拜和追求理想社会、永恒人性的强烈呐喊。 第二部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评析。首先,阐述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对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存在的局限进行了评价。其次,论证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资本主义异化的新特征,如现代资本主义以“物”为手段,通过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的心理形成新的控制;技术理性向价值领域渗透后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异化向日常生活领域蔓延形成“总体异化”的新特征等,进一步补充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最后,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主体性批判上存在的缺陷,辩证地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作出评价。 第三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觉醒,人的独立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得到张扬,给社会增添了很多活力。但是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人的素质相对较低和“物化”意识的影响,引发了许多不良社会现象,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使主体性问题凸现出来,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面对这种现实,我们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批判理论的合理内容,重视主体的发展,培育主体意识,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主体性,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防止“物化”的蔓延,防止过度追逐利益,短期行为,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