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戚,一般特指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即后妃的亲族。他们利用掖庭之亲,尊享荣华富贵,借后妃之势参与中枢机要,在古代的政治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代是我国外戚政治的转型时期,唐前期的外戚延续了两汉以来的强盛之势;而后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外戚逐渐失势,社会地位也急剧下滑,从此以后直至清末,外戚在政治上一蹶不振。唐代外戚的变化首先反映在后妃的出身上。唐代后妃的门第整体较高,但从具体的时段上看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后期,一些出身于中下级官宦或普通人家的后妃渐多;唐代后妃出身的地域也随着中央政权对全国统治力的加强,而经历了由关陇向山东、江南等地逐步扩散的过程;从后妃的姓氏来看,许多同姓后妃可考证出于同一家族,说明在唐代世为外戚的大族时有出现,并且前期明显多于后期。唐代外戚的政治、经济待遇以及日常生活上的一些礼遇,在前后期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唐前期外戚可任台省高官,掌中枢大权,可任卫府大将军和负责宫廷警卫,后期外戚虽也高官厚爵,但多无实权;外戚的经济待遇也随唐代国势的衰落和外戚本身地位的中衰,有所下落;唐前期外戚之家尚公主的习例在后期也有所减少。另外,处于转型期的唐代外戚,可谓囊括了历史上外戚的典型类型和特征。唐初外戚将兵辅政,真正起到了外戚之助的作用;高宗至肃宗时期,外戚专权乱政,骄奢淫逸;代宗以后,外戚大多行事规范,谦约自守。唐代不同时期外戚的行为表现,实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门阀制度的最终瓦解,科举官僚政治的逐步确立,皇权统治的实际需要,以及家族势力的逐渐衰落等,都是造成唐代外戚由盛致衰的多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