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無疑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個概念,但既有研究卻鮮少梳理這個概念的意義變化。或許受「革命時代終結論」的影響,緊接辛亥的五四時期尤其被人忽略,研究成果幾付闕如。為求補白,本論文以此為焦點,探討五四知識群體的革命論述。本文提出並置對觀的多元研究視野,取代以往只藉個人或單一群體呈顯五四面貌的方法,把五四幾個主要知識群體置於相同地位,考察他們各自的革命論述。隱含的理論前提是,任何一個在歷史中形成的概念都不可能是單義而是多義的,因為不同使用語境會令其產生不同意義:然而,由於這個多義的概念受胎於相同的歷史情境,一定程度上又顯示了某種家族相似性,有助進一步尋索專屬五四的革命理論形態。為達致先存革命概念的異,再求其同的目的,本文特別強調語境中的概念,還原它在不同思想群體中的意義.為避免研究失去脈絡,也為了辨識不同知識群體的知識立場,將透過爬梳當時較具影響的同人刊物為切入點。選擇刊物而不是其他媒介的理由是,它的量較少、較易集中分析,具有可操作性;更重要的在於當時的同人刊物具有封閉性,同人間的思想取向同質性較高,由此能較清楚辨明不同群體間的理論差異。職是之故,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交代方法;第二章繪測五四知識場及其組成;第三章以五四前期掀起新文化巨浪的《新青年Ⅰ》為對象,理解當時最活躍的新文化份子在經歷建立共和及其後亂象後,到底是如何延續辛亥的革命思考;第四章分析國民黨群體的《建設》、《星期評論》,以明了他們在三民主義旗幟下的革命觀;第五章以研究系的《解放與改造》(《改造》)為分析對象,看這群與進步黨或立憲派淵源頗深的知識群體,又是如何理解革命的;第六章則把視線轉移至自由派知識份子的《努力週報》,看這群受英美自由思潮、實驗主義影響、的群體怎樣在細部改良的思想驅動下與革命思潮相抗;第七章則分析熱烈擁抱革命的馬克主義群體的《新青年Ⅱ》、《嚮導》’以期還原他們的革命理論;第八章則綜合此前所得?挑明五四的革命論理形態大致可分為靜態革命觀與能動革命觀兩類.前者以細部的文化改造為基調,傾向以文化改造而不是以政治社會動員為主的革命論述,《新青年Ⅰ》知識群體、胡適派學人群、研究系知識群體皆屬此類;後者是旨在以群眾運動而不以智性動員為取向的革命論述’國民黨系知識群體、中國馬克思主義知識群體則屬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