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二十年来,经颅刺激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Potential,MEP)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地研究和运用。这一技术在检测和监护运动传导通路功能的完整性上所具有的高度特异性和不可替代性已得到公认,能早期发现脊髓缺血,从而避免脊髓的不可逆性损伤。在涉及肢体运动功能的相关外科手术中,患者术后的肌力是判断手术效果和评价术后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临床中,迫切需要实现对运动传导通路的术中监护,为手术医师在术中确定和调整手术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但MEP的术中监护技术却在临床上未能得到广泛地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麻醉对MEP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得MEP的检出率大大降低,令术中全麻状态下监测MEP变得非常复杂,影响了对全麻病人脊髓功能的正确判断,同时也限制了MEP在术中监护的运用。本文研究了不同麻醉药、镇静深度及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MEP的影响,并结合近十年国内外的相关报道来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探讨一个既能满足术中MEP监测的顺利进行又能安全实施手术的镇静深度及要求的麻醉方法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在实验的第一部分,随机选择40例.ASA Ⅰ-Ⅱ级20-60岁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前均无严重心、肺疾患,既往无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性疾病,近期内未用影响神经肌肉功能的药物,无实施经颅电刺激的禁忌症(局部颅骨缺损者、心脏起搏器置入者、既往患有癫痫病史者)。所有患者先后给予三组麻醉状态。A: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凭静脉麻醉,维持BIS值于50±10;B:异氟醚+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静吸复合麻醉,调节呼末异氟醚浓度为0.5MAC,丙泊酚的输注量根据BIS监测值来调整,以维持BIS值于50+10;C:静吸复合麻醉,调节呼末异氟醚浓度为1.0MAC,同样维持BIS值于50+10,并根据BIS值来确定是否需要静脉输注丙泊酚。每例病人均给予芬太尼以2μg.kg<-1>.h<-1>持续静脉输注,术中肌松以维库溴铵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并行TOF监测以维持T4/T1=25%。在保持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于A、B、C三组状态下分别记录上肢前臂各肌群:即上肢前臂屈肌群(forearm flexors,FF),拇短展肌(abductor pollicis brevis,APB)和小指展肌(abductor digitiminimi,ADM)的运动诱发电位,并比较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在实验的第二部分,同样随机选择4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入选及排除标准同实验的第一部分,所有病人均于A:清醒状态下;B:丙泊酚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维持BIS值于70+10;C:丙泊酚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维持BIS值于40+10。在保持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于A、B、C三组状态下分别记录上肢前臂各肌群(FF,APB,ADM)的运动诱发电位,并比较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在实验的第三部分,随机选择的4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均给予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维持BIS值于50+10,芬太尼以2μg.kg<-1>.h<-1>持续静脉输注,肌松维持用维库溴铵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其每小时输注量根据TOF监测值调整。于A:TOF=4;B:TOF=2;C:TOF=0时,分别记录上肢前臂各肌群(FF,APB,ADM)的运动诱发电位,比较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
结果:第一部分实验数据表明:40例病人在A:丙泊酚麻醉下均能记录到清晰、稳定的MEP,在B:异氟醚呼末浓度0.5MAC时,绝大部分患者的MEP波幅和潜伏期较之A:丙泊酚麻醉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和延迟(P<0.05),但仍可记录到可复性较好的波形。在C:异氟醚呼末浓度1.0MAC时,绝大部分患者已无法检测到MEP。第二部分实验数据表明:40例病人在A:清醒状态下和B:丙泊酚麻醉下BIS值于70±10时均能获得清晰且可复性较好的波形,且B状态下MEP波幅的减小(P>0.05)和潜伏期的延迟(P>0.05)均不明显。在C:丙泊酚麻醉下BIS值于40±10时,较之A、B两组的MEP波幅显著减小(P<0.05),潜伏期有所延迟,但不明显(P>0.05)。第三部分实验数据表明:在A:TOF=4时,40例患者监测到的 MEP 波形都较清晰且稳定,当B:TOF=2时,绝大部分患者的MEP波幅较之A:TOF=4时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但潜伏期的延迟不明显(P>0.05)。在C:TOF=0时,绝大部分患者已无法检测到MEP。
结论:吸入性麻醉药异氟醚和神经肌肉阻滞剂能明显抑制MEP的产生,且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而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却能得到 MEP 的高检出率,不过随着镇静深度的不断加深,MEP的波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基本不影响术中实施MEP的监测及对结果的正确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