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神经损伤的精确修复,是临床医生目前未能完全攻克的课题。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损伤时间、部位、损伤神经的类型、手术操作时间及手术医生的水平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神经功能的恢复。为了实现神经损伤功能的完全恢复,需要有高精度的神经轴突再生,即从近端感觉及运动神经残端再生的轴突应该生长到远端残端中的感觉及运动神经通路中。然而,关于再生轴突方向的机制知之甚少。为了实现精确的再生和完全功能恢复,必须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探讨如何在损伤后提高轴突的再生精确度。相对来说,传统的神经吻合或神经移植通常采用直接缝合的技术。虽然以往对于缝合技巧上的研究已经很多,也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其操作技巧也得到不断改进,但是由于神经缝合后轴突无法精确对位,导致神经轴突生长发生错位,从而使得神经缝合的疗效欠佳,这始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Forssman等人提出的“神经趋向性”(neurotropism)的概念给周围神经的修复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神经再生趋化性理论认为周围神经损伤后,远端神经会诱导近端新生的神经轴突向远端受损神经纤维定向生长。近年来通过多项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导管,通过控制神经间隙(小于5-l O毫米),来修复神经损伤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以此理论为基础,利用神经导管的“小桥间隙修复术”越来越多的作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手段。当神经损伤后,通常在神经组织断裂的两端间会产生一段间隙。将神经导管包裹在神经的远端和近端之间,形成一个相对与外界隔离的神经再生的环境,从而能够使受损神经纤维在再生室内实现相对精确的趋向性生长。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起到的作用虽然得到广泛认可,但因神经损伤发生时,很多情况下损伤的神经种类很可能是多样的。所以,如何做到对受损的神经组织的精确修复,目前来说仍然是无法逾越的难关。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神经趋化性再生的性制,首先,制造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损伤模型,并利用“H”型导管,在“H”型导管内利用对位桥接、错位桥接、对位外膜缝合、错位外膜缝合等方式来观察不同条件下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的再生情况,以证明神经损伤后的趋向性生长,并将趋向性生长与直接缝合的效果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