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三圣信仰模式”是指以“一佛二菩萨”为中心所发展出来的宗教形式,既包含了相关的教义、意识与信念,也涵括了由此延伸出的实践行为与礼拜仪式。本文《佛教三圣信仰模式研究》旨在探究这套典范学习模型的实质内容,梳理它在中土模式化的历程及培养信众美德的宗教性机制。
中土出现过许多一佛二菩萨组合,如:西方三圣、华严二圣、药师三圣等,从石窟到寺庙,从造像碑、佛龛到大藏经扉页图,触目可见。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供奉方式,却是佛教史上规模最大、造像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信仰模式之一。然而,佛教徒为什么要供奉一佛二菩萨?目前学界涉及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却不多见。论文首次对此课题展开系统性的剖析,尝试回答这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问题。本文在勘定所有三圣组别的特征之后,分出泛指型、经典型和结合型等三类型三圣,并整合文献与文物两方面的材料,从经典翻译、祖师解读、个人观行、集体礼忏,以及造像活动等五个方面,立体地探究“三圣信仰”的观念与实践结构,并综合五者梳理模式在中土六阶段的发展历程。
正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界定“三圣”一词的定义与演变。第二章剖析七大部关涉三圣信仰的大乘经典,理出三圣的原初形态,由此说明“三圣”并不是出于中土的恣意创造,而是源于佛教经典的严谨描述。第三章分析中土佛教徒对三圣法理关系的解读进路,并从中总结出“接引”、“探玄”和“明心”三条解读路线。第四章则从观行、礼忏与造像三个方面,剖析中土信众以三圣为中心,实现自我转变、提升与超脱的实践模式。文中还统计出一佛二菩萨造像数量的时代演变和地理分布。除了上述有关三圣完整信仰网络的篇章之外,本文还将“佛教圣者观”与“信徒美德培养”两个意念纳入思考框架之中,深究模式传递佛教圣者榜样和调动信徒自我提升的宗教性机制,以进一步说明由三圣所织成的宗教符号网背后的深邃本质。
本文结论认为:究其实质,“三圣信仰模式”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三圣为典范、以“二元平衡”为方法、以“中道实相”为目标的美德养成系统。信徒供奉一佛二菩萨是为了效法外在三圣理想人格范式,开采自身内心品质,进而启发内在与三圣相同的美德,以完成自身的人生圆满状态。因此,“三圣”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数字“三”本身,而在于中土信徒运用“一主尊二胁侍”组合佛教圣者并运用它来概括经典的宗教初衷。以三圣为典范的学习模式具有化约经典、多重身份、多元选择与普遍适用等四大优势,因此,经历了从东汉初传、南北朝发展、唐朝全盛、晚唐五代转型与宋元明清承传等阶段,延续至今,成为拓印“佛教觉者观”于中土宗教精神文明的一块模铸,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此方人士对圣人的定义,也成为中华宗教文化的基因。
本文选题是从平常中见不平常,捕捉到许多学术界没有涉及过的新问题,提出了系统化的新观点,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理论意义。值此建立和谐社会、树立道德标杆之际,在中土这块三圣文化遗迹的所在地上,重新挖掘这个传统模式在提升精神文明上的现代价值,体现了本文的现实关怀。
中土出现过许多一佛二菩萨组合,如:西方三圣、华严二圣、药师三圣等,从石窟到寺庙,从造像碑、佛龛到大藏经扉页图,触目可见。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供奉方式,却是佛教史上规模最大、造像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信仰模式之一。然而,佛教徒为什么要供奉一佛二菩萨?目前学界涉及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却不多见。论文首次对此课题展开系统性的剖析,尝试回答这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问题。本文在勘定所有三圣组别的特征之后,分出泛指型、经典型和结合型等三类型三圣,并整合文献与文物两方面的材料,从经典翻译、祖师解读、个人观行、集体礼忏,以及造像活动等五个方面,立体地探究“三圣信仰”的观念与实践结构,并综合五者梳理模式在中土六阶段的发展历程。
正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界定“三圣”一词的定义与演变。第二章剖析七大部关涉三圣信仰的大乘经典,理出三圣的原初形态,由此说明“三圣”并不是出于中土的恣意创造,而是源于佛教经典的严谨描述。第三章分析中土佛教徒对三圣法理关系的解读进路,并从中总结出“接引”、“探玄”和“明心”三条解读路线。第四章则从观行、礼忏与造像三个方面,剖析中土信众以三圣为中心,实现自我转变、提升与超脱的实践模式。文中还统计出一佛二菩萨造像数量的时代演变和地理分布。除了上述有关三圣完整信仰网络的篇章之外,本文还将“佛教圣者观”与“信徒美德培养”两个意念纳入思考框架之中,深究模式传递佛教圣者榜样和调动信徒自我提升的宗教性机制,以进一步说明由三圣所织成的宗教符号网背后的深邃本质。
本文结论认为:究其实质,“三圣信仰模式”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三圣为典范、以“二元平衡”为方法、以“中道实相”为目标的美德养成系统。信徒供奉一佛二菩萨是为了效法外在三圣理想人格范式,开采自身内心品质,进而启发内在与三圣相同的美德,以完成自身的人生圆满状态。因此,“三圣”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数字“三”本身,而在于中土信徒运用“一主尊二胁侍”组合佛教圣者并运用它来概括经典的宗教初衷。以三圣为典范的学习模式具有化约经典、多重身份、多元选择与普遍适用等四大优势,因此,经历了从东汉初传、南北朝发展、唐朝全盛、晚唐五代转型与宋元明清承传等阶段,延续至今,成为拓印“佛教觉者观”于中土宗教精神文明的一块模铸,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此方人士对圣人的定义,也成为中华宗教文化的基因。
本文选题是从平常中见不平常,捕捉到许多学术界没有涉及过的新问题,提出了系统化的新观点,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理论意义。值此建立和谐社会、树立道德标杆之际,在中土这块三圣文化遗迹的所在地上,重新挖掘这个传统模式在提升精神文明上的现代价值,体现了本文的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