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文化传播中,法国电影的角色,不仅仅是小说等文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应该称得上是人们了解法国文化最广泛最常用的途径。电影和其他的影视形式事实上正在挑战小说文学的传统地位,成为文化和文明传播的重要的主体。本文主要采用释意派理论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法语电影汉译的发展背景、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并对影响法语电影翻译的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为这一新研究领域提供一份史料参考;另一方面,本文通过对影响电影翻译的各种因素的分析,论述新的发展形势对电影翻译者提出的种种要求。作为一种全民喜闻乐见的视听文学,电影在当前的文化、文明传播中具有了小说和其他纸质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而法语电影,作为中国观众了解法国文化的直接的窗口,其意义更是不容小觑。而电影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在翻译的对象和手法上都与传统的文学翻译有着差异。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法国电影的汉译存在很多区别于文学翻译的地方:(1)与小说不同,电影语言的载体是不停运动着的声音和画面,电影翻译往往涉及到的只是电影人物的台词的翻译,所以电影翻译与小说翻译相比,仿佛戴着更加沉重的镣铐,既不能像小说的翻译一样使用无尽的纸张笔墨,也不能像小说一样留给读者无限的时间去理解和感悟;(2)翻译电影的方法与翻译小说尤其不同,无论是需要考虑配合演员口型的配音电影,还是需要考虑观众阅读舒适感的字幕电影,都决定了译者无法像翻译小说一般去完成工作;(3)电影中的画面对台词有补充说明的作用,台词的翻译不能与画面相矛盾,这就与小说中完全依赖文字来架构一个空间的情形不同,比小说省了一些笔墨,但同时也多了一些观照。从以上几点来看,文学翻译中的一些手法是不适合电影翻译的,例如:(1)电影中无法添加注释;(2)用词生僻给电影观众带来理解的障碍;(3)意译有时造成与电影的画面呈示无法对应,等等。本文选择各时期、各主题的代表性法国电影的汉译剧本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中文译本的分析,总结出电影配音、字幕翻译的主要特性,探讨其翻译得失,并从经验的层面力图上升到理论层面,作一番具体的电影翻译活动的阐释,希望能为以后的电影翻译活动带来一些启示。本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从法国电影在中国的汉译发展的历程回顾入手,主要依据观影方式的演变,将法国电影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九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之后两个时期,并分析各阶段内法国电影翻译的题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观众群体由影院观众向多媒体观众转化、翻译形式由配音翻译向字幕翻译转化以及译者群体由专业译者向业余译者转化,为本文的翻译研究提供事实背景。第二章探讨的是电影翻译的技术和翻译规范。电影翻译的技术目前有两种:配音翻译和字幕翻译。本章由电影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入手,先分析了电影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的三个特征,即画面、声音和声画同步;随后,以电影语言的特性为切口,以配音技术为基础,发掘在配音翻译中出现的台词内容与演员口型的矛盾、语句顺序与画面顺序的矛盾、人物名字翻译等难题,配合范例对各种矛盾做出关于翻译规范的建议;最后,以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受电影语言的特点所限常常遭遇的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口语内容转化为字幕的难处,并配合范例对各种限制与难处探讨“压缩翻译”策略的运用。第三章关注法国电影汉译的文化效应和文化翻译策略,提出电影翻译研究不能止步于翻译技术和规范的探讨,文化策略也是影响电影翻译活动的一大因素。本章从当前的文化背景对电影翻译产生的影响谈起,讨论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电影翻译的职责和重点,由电影文化意象与文学文化意象的比较得出电影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随后,从电影中文化意象的特点入手,结合范例探讨专有名词、普通词汇、习语和身势语等文化项的翻译;最后从翻译的策略入手,探讨电影里的文化意象如何翻译才能关照文化交流的需求,提出了文化意象翻译中可用的意象重组和修饰的策略。结合三章的论述以及实例与翻译经验的分析,本文认为电影翻译需要注意以下情况:(1)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来诠释台词,避免需要注释才能让观众理解的尴尬;(2)电影翻译的对象是人物的台词,所以必须具备口语化的特征;(3)要完成电影里的声画同步的要求,无论是配音还是字幕,都是尽可能地采用缩减的翻译策略,避免长句的出现;(4)因为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对观众往往是通过画面直接展示的,所以不宜过多采用意译,导致台词和画面的脱离,建议的方式是保存原有的文化意象,巧妙做一些修饰,当然,同时还需注意这个增添的策略不能与画面的人物口形相异。法国电影汉译是我国翻译研究中的一项空白,本论文对法国电影汉译的特征、技巧、现状、具体问题及解决手法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译界的关注,也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翻译理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新的元素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