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一个媒体批判研究的视角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Li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电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政治、文化进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重要的文化力量和产业组织,中国电影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语境的变化,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电影开始步入商业化时代。商业化时代的中国电影,开始由“事业”变成了“产业”,也正是如此的变化,造就了一幅中国电影的现实图景。在这幅图景中,中国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危机和扭曲尤其刺目,不能不引人沉思。本文试图运用媒介批判的学术视角,审视中国电影在市场化以及全球化过程所表现出的诸多症结。  首先,本文从文化和商品两种属性的二维视角来论述电影的本质。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拥有着这两重身份。作为文化的电影遵循的是美学原则,而作为商品的电影,遵循的是商业原则。而对于电影本质的最终界定,将最终决定电影的面貌和命运。电影也就是在这两种身份的斗争或者平衡中,向世人展现着其变幻莫测的面孔。同时,通过各媒介批判理论学派的理论梳理,揭示了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工业,通过欺骗控制大众和消解大众反抗思维,宣扬消费至上和娱乐至上的意识形态对人们自主空间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挤压。  其次,本文回顾了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产业化改革的路径,对中国的电影产业进行了初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从而清晰了中国电影如何被逐步纳入文化工业版图的脉络,揭示了中国电影面临的意识形态和市场现实,对于中国产业的政治经济分析,为了解中国电影的各种症结找了根源。  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论述了中国电影目前面临的产业危机以及文化和结构困境:票房的尴尬,视觉奇观的泛滥,现实关照的缺席,消费逻辑的殖民,使得中国电影越来越多的远离其艺术和文化的身份,成为了消解现实和提供娱乐的工业产品。同时,本文对于近年来诸多走出国门的电影的考察,揭示了面对好莱坞,面对国际市场,急于发展的中国电影无奈的重复并且强化着自己的“东方主义”身份的悲剧现实。  最后,本文将焦点集中在被寄予了诸多希望的中国大片上,勾画出国产大片在市场化与全球化,在艺术与商业,在全球语境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重压力下的畸形面貌。
其他文献
调查发现,巴彦查干地区蒙古族牧民的消费呈现出非计划性、即时性和非理性的特征,赊购消费和地下信贷繁荣,与当地汉族牧民的消费行为明显不同。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牧民上述消费
剑河县观么乡白胆村居住在一个偏僻高寒山区,海拨一千多米,素有“要去白胆村,望山惧几分,出门便爬坡,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民谣,那里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人均纯
我是一名1948年入党的老兵,经历过旧中国的苦难,参加过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是共产党把我从一个旧社会的苦孩子,培养成了一名人民解放军的“战士作家”。劳苦大众跟着共产党打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作贫困现象已经引起了西欧和北美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化,我国东北地区的城市工作贫困现象也逐渐
随着女性权利的不断崛起和女权意识的觉醒,家庭暴力现象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对女性身体健康的摧残,更是对女性人格权益的侵犯。从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局域网的普及和推广,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共享,大幅度提升了机关事业单位的业务管理能力.而中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转型期的中国民营出版业,更具体的说是改革开放后以民营出版工作室/公司为代表的民营出版业。本论文力图通过对民营出版工作室/公司独特的行为模式、运作逻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在教育制度变迁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个不断被边缘化的群体引起了我们高度关注。本文在经典压力理论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