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跨国并购投资逐年上升。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我国企业2001年实施跨国并购的累计投资约达12亿美元,而据摩根大通全球产业并购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中国企业2005年跨国并购总额可达到62亿美元。据商务部2005年10月10日公布的数字显示,上半年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对外投资的总金额同比增长182.5%,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0.6%。2005年1-11月,境外并购类投资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7%。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在新环境中主要通过并购的方式积极寻求海外发展的道路。民营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特殊经济成分。其海外并购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步伐明显加快。仅以德国为例,据欧洲各大媒体,如德国的《德国之声》、《商报》,法国的《费加罗报》等在2005年给出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资企业共并购了112家德国企业,2004年这个数字为278家。前期买主主要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大集团公司,而近几年,中国民企买家更令人瞩目。他们海外并购的特点是,并购德国中小型家族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经营良好的企业,二是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德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01-2005德国却经历了一个经济比较低迷的时期,仅2005年申请破产的企业就有23247家。与2000年的11673家相比,短短五年间已经翻了一番。导致这些企业申请破产的主要原因涉及了宏观经济的影响、其他经济因素的推动以及个人原因。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拥有某个领域或行业内的领先技术、完善的设备、先进的管理水平、名牌优势以及成熟的销售渠道。中国民营企业看中这些“软件”和“硬件”,纷纷通过并购的方式希望能拓展企业的海外板块,提高自身竞争力。尽管中国企业并购德国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观察一下并购后企业的经营状态,结果颇让人沮丧:八成左右的并购行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以失败而告终。对此出现了不少对中国民企能否并购德国企业的质疑声。本论文首先从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出发,说明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更适合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从而分析了“对外投资不平衡理论”(又称“比较差异理论”)的特点,认为该理论更适合解释与引导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在本文中主要指并购)。该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如技术优势,管理水平,规模经济等)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增强。通过对这些理论分析可以得出:中国民营企业到海外并购并非“无理可依”。但同时应积极向发达国家进行反向投资,以实现比较优势。通过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资源,进而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对德国中小型家族企业的现状,强弱势给予了分析,认为德国中小家族企业被出售的原因包括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融资问题、投资失误以及继承人问题等。进而通过对中国民企的发展历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的分析,探讨了中国民营企业到德国进行海外并购的原因包括:德国作为目的市场自身的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多样化发展、学习技术、追逐资源等。除此以外,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德国政府提供很多资助措施吸引外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营企业到德国实施海外并购。然而,基于民营企业在过去的并购案例中成功率较低的事实以及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对可能影响并购结果的因素,以往民企并购时容易忽视的方面以及在德国进行并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今后要到德国进行并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