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三节叶蜂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285292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鹃三节叶蜂Arge similis Vollenhoven(Hymenoptera:Argidae),主要危害杜鹃科(Ericaceae)植物,国内外对此虫研究很少。本研究从杜鹃三节叶蜂幼虫分龄,生物生态学特性,短时高温和饲养密度对幼虫、蛹生长发育的影响,成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等方面对杜鹃三节叶蜂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今后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幼虫头壳宽、体宽和体长的测量试验研究了幼虫龄数的划分,采用Dyar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头壳宽是其分龄的最佳指标,体宽和体长由于变异系数较大而未被作为分龄指标。实验室饲养的幼虫可划分为5龄,雌雄幼虫龄数一致,明确了杜鹃三节叶蜂各龄幼虫相关数值,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观察成虫羽化、求偶、交尾等试验研究了杜鹃三节叶蜂生殖节律,结果表明,杜鹃三节叶蜂结茧后10d即可羽化,主要集中在蛹期12-15d的光期,12d为羽化高峰,光期3-7h(9:00-13:00)为羽化高峰期;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光期7.5-9h(13:30-15:00),高峰出现在光期8.5h(14:30),雌成虫求偶率和求偶次数随着日龄增大而降低;成虫交尾主要集中在1-3日龄,交尾持续时间随日龄增加而下降。孤雌生殖雌成虫产卵量均值为80.1粒,交尾后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为59.4粒。通过短时高温试验探究了不同短时高温处理对幼虫和蛹产生的影响,设计了35℃、38℃和41℃(±1℃)3个温度,1h和4h 2个时间,对初孵幼虫、老熟幼虫和蛹进行不同处理,观察对幼虫和蛹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高温处理对初孵幼虫的头壳宽影响较小,各个处理后幼虫的头壳宽与对照差异不大,对老熟幼虫的头壳宽影响大于初孵幼虫,经过短时高温处理的幼虫的体宽都小于对照幼虫。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幼虫的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在处理温度41℃,处理时间4h后,初孵幼虫死亡率81.67%,老熟幼虫死亡率96.67%,后续转移至常温饲养的初孵幼虫死亡率逐渐上升,其中35℃处理4h的幼虫最后死亡率达到了88.24%,41℃处理的老熟幼虫全部死亡。高温处理后存活的幼虫化蛹历期与羽化历期明显缩短,羽化相对较晚。所有经过短时高温处理的幼虫化蛹都晚于对照,总体晚了约4d,羽化历期总体缩短了3d。通过饲养密度试验研究了不同饲养密度对幼虫的影响,将1、5、10、15和20头幼虫分别放入一次性塑料盒内饲养,每天观察记录化蛹量及羽化量。结果表明,不同幼虫饲养密度对幼虫化蛹率存在影响,1头饲养密度的幼虫化蛹历期相对最短,10头饲养密度的幼虫化蛹历期相对最长。1头和5头饲养密度的幼虫化蛹率为100%,20头饲养密度的98.33%,三者显著高于10头和15头饲养密度幼虫的化蛹率。各个饲养密度幼虫化蛹后的羽化率彼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动态顶空吸附采集法提取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 Sweet叶片挥发物,联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挥发物成分,结果共检测出15个组分共四大类化合物,经过NIST2008谱库检索确定物质名称,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出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锦绣杜鹃叶片挥发物主要成分为:4-乙基苯甲醛(18.56%),对乙基苯乙酮(7.78%),间苯二甲醛(6.25%),3,4-二甲基苯乙酮(3.40%)。其中能够引起雌成虫触角电位反应的物质为间乙基甲苯,1,2-二乙苯,对二乙苯和3-乙基苯-1-乙烯。
其他文献
近年来,广东养猪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但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这三种常见的病原体继续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害,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HPS、SS2和Pm的流行现状进行研究,建立快捷简便的检测方法
近年来,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增加导致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越来越严重。磷霉素虽然自发现至今已有50年的使用历史,但由于其独特的抗菌机理和化学结构,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仍具有杀菌活性,且与其他药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磷霉素作为人医的临床用药,其耐药菌的检出报道近几年在动物源及环境源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中有所增加。磷霉素耐药主要由磷霉素耐药基因fos A3介导,fos A3常在
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Senecavirus病毒属成员,为单股正链不分节的RNA病毒,其临诊特征为病猪鼻镜和蹄部发生水疱、溃烂等,严重者会死亡,该病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发展。本研究主要收集广东省里某养殖场的发病猪病料,参照NCBI上公布的SVA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方法鉴定病料,利用PK-15细胞分离病毒,分离株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迅速发展,多重耐药菌频繁出现,成为威胁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之一。多种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在不同来源细菌之间广泛传播,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食品动物作为耐药菌重要的“储存库”,可将耐药基因通过食物链传播至人。为探究国内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多种重要耐药基因及质粒的流行规律,以及药物使用政策调整对耐药基因流行分布和传播特征的影响,本文对安徽某肉鸡场2013年~2018年分离的
在人医临床中,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的药物之一,但随着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减少了细菌感染的治疗选择。产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虽然在我国碳青霉烯类药物并未批准用于动物,但在食品动物中已出现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CPE),携带的耐药菌可通过食物链传
泰拉霉素是一种半合成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自其被研究发现后,于2008年获得我国农业部的批准,允许其用于动物疾病的防治。泰拉霉素也因此被广大兽医临床工作者所熟知,泰拉霉素对于防范和控制一些生产动物,如猪、牛和羊等的呼吸系统病原菌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且其治疗效果与传统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相比具有更显著的优越性,即具有单次注射给药,可快速达到峰值浓度,且持续时间更长的优势。而在国际社会中,猪传染性胸膜肺
传统印度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为辣木科(Moringaceae)辣木属(Moringa)多年生落叶木本植物。起源于印度北部,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我国主要集中引种栽培在海南、两广、云南、四川和福建等地。辣木生长速度快,其叶富含蛋白质、各类维生素、矿物质(钙、钾、铁)、氨基酸等成分。因此,利用辣木枝叶作饲料可有效缓解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紧缺的现状,提高畜禽动物产品的产
火炬松是广东省松树商品林中一种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树种,富含优质的松脂。产脂量已成为火炬松当前遗传改良阶段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本研究以23年生火炬松第一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26个家系和5年生的火炬松嫁接株为材料。选择经过基因芯片技术初步筛选确认的9个与产脂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BT-10-B1、BD-2-B9、BT-14-C2、BD-2-D3、BD-3-E8、BT-3-F9、BT-10-F12、B
黄梁木(Neolamarckia cadamba)又名团花树,隶属茜草科(Rubiaceae)团花属(Neolamarckia)常绿大乔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华南地区。黄梁木不仅能作为用材树种,同时具有药用价值,有治疗眼睛感染、皮肤疾病、消化不良以及牙龈出血、口腔炎、咳嗽、发烧、贫血和胃痛等一系列药理功能。基因表达分析在生命科学的众多研究领中已被广泛应用,在发现和预测新的基因及其功能、了解基因
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是由于人类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以致用以合成血红蛋白的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者完全不能合成,导致红细胞内α珠蛋白肽链和β珠蛋白肽链比率失衡,使得红细胞溶解速率加快的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血红蛋白病。目前,只有极少数患者进行与之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获得有效治疗,大多数病患只能通过输血治疗来减缓病程的发展,但易造成铁超载而使得机体脏器及内分泌腺等严重受损。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