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T/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此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住院患者55例T/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观察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起病部位、临床表现、Ann Arbor分期、B症状、乳酸脱氢酶水平(LDH)、β2微球蛋白水平、治疗效果,对完成随访的29例患者进行预后因素分析,采用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组间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结果:1.55例T/NK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占45.45%;其次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12例,占21.81%。2.40-49岁年龄段患者人数最多,40~80岁患者共41例,占74.55%。男40例,占72.73%;女15例,占27.27%。除1名EATL为女性患者外,其余病理类型男性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女性。3.临床特点(1)起病部位ENKT起病部位均在鼻腔,PTCL-NOS表现为多器官起病,主要以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瘤、皮肤多见;T-LBL、AICL、ATCL均首发于淋巴结;C-ALCL则多见于胸腹壁皮肤。(2)临床表现55例患者中淋巴结内起病者34例,占61.82%,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压迫症状;结外起病患者为21例,占38.18%,临床表现因其起病部位的不同而不同。(3)分期与B症状29例随访患者Ⅰ期5例,Ⅱ期8例,Ⅰ、Ⅱ期占48%;Ⅲ期10例,Ⅳ期6例,Ⅲ、Ⅳ期占52%。ENKT多数为Ⅰ/Ⅱ期,而其他病理类型为Ⅲ/Ⅳ期。55例患者中有B症状者20例,占36.36%。29例随访患者中Ⅲ/Ⅳ期患者伴B症状者明显多于Ⅰ/Ⅱ期患者,Ⅳ期患者全部有B症状。(4)IPI评分本组29例随访患者中,低危(0~1分)及低中危(2分)患者为14例,占48.28%;中高危险(3分)及高危(4~5分)患者为15例,占51.72%。其中ENKT患者低危、低中危患者多见,占75%;其他病理类型多以中高危、高危为主。(5)LDH与β2微球蛋白55例患者初诊血清LDH升高者16例,占29.09%;β2微球蛋白升高者19例,占34.55%。29例随访患者有16例血清LDH升高,其中有B症状12例,占75%,其中Ⅰ/Ⅱ期3例,占25%,Ⅲ/Ⅳ期9例,占75%;LDH升高者中无B症状4例,占25%。4.治疗情况29例可评价患者CR为30.77%,PR为34.48%,ORR为65.52%。CHOP样方案治疗的,CR为40%,PR为30%,ORR为70%;其他方案CR为31.58%,PR为42.11%,ORR为73.69%。5.预后因素分析年龄、分期、B症状、LDH是预后的相关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01、0.026、0.022)。其中LDH升高、高IPI评分是影响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性别、治疗方法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6.生存情况(1)29例随访患者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41%、34%。(2)Ⅰ、Ⅱ期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85%,Ⅲ、Ⅳ期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25%、25%、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有B症状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7%、17%、17%,无B症状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9%、2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初诊LDH升高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7.5%、18%、11%,初诊LDH正常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77%、69%、6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5)本组患者根据IPI评分,0~1分8例、2分6例、3分10例、4~5分5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33%、0%、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2.男性T/NK细胞淋巴瘤发病率大于女性,多为40~80岁中老年。3.年龄大于60岁、III/IV期、有B症状、LDH升高、IPI评分4~5分是T/NK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不良相关因素,其中LDH升高、IPI评分3~5分是独立影响因素。4. Ⅰ、Ⅱ期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Ⅲ、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