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全氟烷基酸(perfluoroalkyl acids,PFAAs)是一类新型的有机污染物,其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中不易降解。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全氟壬酸(perfluorononanoic acid,PFNA)和全氟癸酸(perfluorodecanoic acid,PFDA)是三种常见的PFAAs,因为其具有疏水性和良好的表面活性故目前主要用于生产包装材料、化妆品、阻燃剂、泡沫灭火器等。研究表明,PFAAs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均具有毒性作用。此外,PFAAs能促进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的迁移和侵袭,但PFAAs对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是否具有影响尚不明确。维生素D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1α,25(OH)2D3是人体内活性最高的维生素D代谢物,血清25(OH)D的水平反映了人体通过各种途径摄入维生素D总的含量。近年来的研究发现1α,25(OH)2D3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在卵巢癌中,1α,25(OH)2D3可以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来抑制肿瘤的发展。目前关于维生素D与卵巢癌死亡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为数不多,而关于维生素D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尚存争议。本文研究了PFOA、PFNA和PFDA等三种PFAAs暴露和/或维生素D干预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并利用荟萃分析的方法,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研究了维生素D与卵巢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用CCK-8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以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以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卵巢癌细胞中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荟萃分析研究中,在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三个数据库中系统检索有关文献;根据指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章;提取所纳入文献中的关键信息;利用随机效应模型的方法计算合并效应量;利用I2统计量和卡方检验估计研究间的异质性;利用亚组分析来探究异质性的来源;利用STATA11.0软件做出森林图。结果:当处理时间在48h以内时,不同浓度(0、100、200、400或800n M)的PFOA、PFNA和PFDA对卵巢癌细胞系SKOV3、A2780的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但三者皆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且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处理浓度为800n M(非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内浓度)的情况下,三种物质均使卵巢癌细胞中上皮标志蛋白Claudin-1的表达水平下降,间充质标志蛋白Vimentin以及相关转录因子Snail和Slug的表达水平上升。10n M 1α,25(OH)2D3干预处理后,PFOA、PFNA和PFDA引起的上皮标志蛋白和间充质标志蛋白的改变均被逆转,且PFOA、PFNA和PFDA引起的卵巢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增强也被抑制。在荟萃分析中,通过系统的检索和筛选,最终纳入了14篇文献,包含大约337844名研究对象。结果显示,维生素D总摄入量的最高剂量组与最低剂量组相比,合并的卵巢癌发病风险为1.02(95%CI:0.89-1.16),提示饮食摄入的维生素D含量与卵巢癌发病风险无明显关联;血清中的25(OH)D的最高水平组与最低水平组相比较,合并的卵巢癌发病风险为0.86(95%CI:0.56-1.33),提示血清中维生素D的水平与卵巢癌发病风险之间没有明显关联。亚组分析的结果表明,维生素D摄入的来源、研究的设计类型以及研究对象所在的国籍等因素均不会影响维生素D与卵巢癌风险的关系。结论:实验研究表明,当暴露时间在48h以内时,800n M及以下浓度的PFOA、PFNA和PFDA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无明显影响;然而800n M的PFOA、PFNA和PFDA能通过促进EMT进程来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10n M的1α,25(OH)2D3能通过抑制EMT进程来显著逆转PFOA、PFNA和PFDA引起的卵巢癌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增强。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人群中,饮食摄入的维生素D和血清中的25(OH)D含量均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无关;维生素D摄入的来源、研究的设计类型以及纳入文献中研究对象所在的国籍等因素均不会影响维生素D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关系。1α,25(OH)2D3在PFAAs暴露的人群中是否可以降低卵巢癌发生的风险将会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