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介入法对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股骨头供血动脉的改变与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在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2006年8月~2009年6月行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的35例(46髋),按改良Ficat-Arlet分期均为Ⅰ~Ⅱ期。采用Seldinger技术,对患髋进行血管灌注介入治疗前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描述供血动脉血管的改变,第一次治疗后10-20天进行了第二次治疗,两次治疗前用相同的造影条件造影,比较经过第一次治疗后患髋血管开通及侧支建立的情况并结合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加以分析,阐明血管的改变与股骨头坏死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介入治疗血管再通后,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35例(46髋)全部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描述供血动脉血管的改变:1.描述性指标:股骨头坏死患者,第一次血管造影显示:病变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与正常股骨头血供发生改变,且主要供血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供血动脉稀少,吻合支少,血管狭窄、中断,对比剂染色范围小,颜色深;经血管灌注介入治疗后闭塞中断和/或严重狭窄的血管再通,髋部血管数量增多,血管径增粗,血管延伸,对比剂染色范围变大,颜色浅。2.数据性指标:①通畅血管管径,经过介入治疗血管再通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血管计数介入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介入治疗血管再通后,在旋股内侧动脉上干骺动脉的血管分型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④介入治疗血管再通后,股骨头对比剂染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经过介入治疗血管再通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结论:1.介入治疗在改善股骨头血液循环,促使新骨形成,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2.通过介入治疗前DSA下对病变股骨头供血动脉观察表明:股骨头供血动脉血管的改变是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