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ERD2(ER-retention defective)是一个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膜蛋白,它能识别一些蛋白质羧基末端的H/KDEL基序,并将具有此类基序的蛋白质回收至内质网。ERD2最初是在酵母中鉴定的,其同源蛋白在动物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得到了深入研究,但在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最近,韩国一个研究小组报道,ERD2的稻瘟菌同源蛋白在菌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RD2(ER-retention defective)是一个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膜蛋白,它能识别一些蛋白质羧基末端的H/KDEL基序,并将具有此类基序的蛋白质回收至内质网。ERD2最初是在酵母中鉴定的,其同源蛋白在动物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得到了深入研究,但在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最近,韩国一个研究小组报道,ERD2的稻瘟菌同源蛋白在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致病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通过筛选稻瘟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办法,获得了一个菌丝生长明显变慢,孢子产量显著降低的突变体。进一步分析确定T-DNA插入位点位于已报道的稻瘟菌ERD2基因启动子区域,于是我们将插入破坏的基因命名为MoErd2,并对其进行了敲除分析。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MoErd2敲除体形成巨大的液泡。通过泛素化酵母双杂交分离出了 18个可能与MoErd2互作的蛋白。在此基础上,作者在本研究中对MoErd2在稻瘟菌中的作用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首先,为了探究稻瘟菌MoErd2与酵母ERD2是否具有相似的功能,作者将稻瘟茵MoErd2基因导入酵母ERD2突变体中,发现稻瘟菌MoErd2能够互补酵母ERD2突变体的表型。为了深入解析MoErd2的功能,作者构建了MoErd2-GFP融合载体,并将其导入MoErd2敲除体中,发现自身启动子驱动的MoErd2-GFP能够完全互补MoErd2敲除体的表型缺陷。显微镜观察显示,融合蛋白MoErd2-GFP与羧基末端具有HDEL的蛋白共定位在内质网。此外,作者还发现,在MoErd2敲除体中,羧基末端具有HDEL基序的蛋白定位于液泡中,而不是像野生型菌株那样定位于内质网中。结合前期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作者推测,MoErd2可能参与调控细胞自噬。为此,作者比较分析了自噬标记蛋白 GFP-MoATG8在野生型P131和MoErd2敲除体中的定位及积累情况。结果显示,在正常培养条件下,MoErd2敲除体中的GFP-MoATG8围绕在液泡周围累积;在MM-N诱导条件下,MoErd2敲除体中的GFP-MoATG8不能定位于液泡中。同时,在正常培养条件下,MoErd2敲除体中的GFP-MoATG8降解水平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说明,MoErd2参与调控稻瘟菌细胞自噬。为了揭示MoErd2在稻瘟菌体内作用的机理,作者对前期分离出的、可能与MoErd2互作的部分蛋白的功能展开了后续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实验,作者发现MoErd2与Mps1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自身启动子驱动的Mps1-GFP能够完全互补Mps1敲除体的表型缺陷,并且定位在内质网。作者同时将Mps1-GFP导入到MoErd2敲除体中,发现Mps1在MoErd2敲除体中定位于液泡,说明Mps1定位在内质网依赖于MoErd2。Western blot 比较显示,在MM-N诱导条件下,MoErd2敲除体中磷酸化的Mps1蛋白积累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此外,在Mps1敲除体中,GFP-MoATG8的分解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作者推测Mps1是细胞自噬的负调控因子。基于以上结果,作者认为,MoErd2通过调节Mps1的内质网定位及其磷酸化来调控细胞自噬。为了进一步探究Mps1的磷酸化对稻瘟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作者对Mps1关键磷酸化位点进行了突变分析。实验结果显示,Mps1磷酸化位点突变后会导致稻瘟菌的产孢量和致病力显著低于野生型。显微观察发现,Mps1磷酸化位点突变后,稻瘟菌能够侵入大麦表皮,但是侵染菌丝的扩展受到抑制。由此说明Mps1的磷酸化影响稻瘟菌的孢产孢及致病力。此外,作者还就另外两个与MoErd2互作的蛋白MEI1和DCR1开展了部分研究工作。共定位观察及泛素化酵母双杂交实验证明,MEI1和DCR1均定位在内质网,并分别能与MoErd2相互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MEI1和DCR1定位在内质网同样依赖于MoErd2。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稻瘟病菌MoErd2蛋白介导了多个没有典型内质网定位信号蛋白的内质网定位,并发现这些蛋白通过参与调控稻瘟病的细胞自噬而在稻瘟病菌的致病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发现MoErd2介导了稻瘟病菌多个致病相关的信号途径。这些结果为更加全面地了解ERD2以及内质网蛋白功能提供新的视角,为深入揭示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尤其是效应蛋白的分泌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草地作业机械的种类越来越多,拖拉机与机具之间不匹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了拖拉机轮胎对草地的破坏和能源的浪费。论文围绕拖拉机草地作业,进行轮胎对牵引性能和草地植被影响的试验研究,对设计研发草地专用拖拉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通过分析轮胎滑转率与牵引效率、牵引系数、滚动阻力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拖拉机牵引性能与草地剪切、压实之间的约束关系,确立了同时影响两者的关键因素为:轮胎滑转率、轮胎
糖尿病是目前影响数亿人群的一类代谢性疾病。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见的糖尿病可分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其最终都是由于β细胞损失或功能异常导致。因此,揭示β细胞如何通过调控细胞内自身的分子机制响应外界因素(如葡萄糖、脂肪酸、免疫细胞因子等)的刺
明确的分子特征信息和特异性的检测技术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和市场监管的关键因素,同时分子特征又是实现转基因作物特异性检测的基础。为了发展更好、更全面的分子特征鉴定技术,本研究针对单或低拷贝数外源基因插入,建立了不依赖限制性内切酶的随机片段破碎基因组步移技术;针对随机多拷贝插入的转基因作物,如基因枪转化法等,建立了二代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子特征鉴定技术。同时根据获得的分子特征信息,将转基因作物侧翼序列与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果实蝇属(Bactrocera),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外来入侵害虫。橘小实蝇目前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危险性果蔬害虫,其防控策略受到普遍关注。常用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人工套袋防治费时费力。因此亟需探索更为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实现绿色、可持续的橘小实蝇田间治理
脉翅总目是昆虫纲完全变态类昆虫中的一个古老类群,具有重要的系统地位,现生类群目前世界已知约6500种。该类群多为捕食性,是一类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的天敌昆虫和资源昆虫。脉翅总目具有长达3亿年的演化历史,其在中生代相当繁盛,多样性丰富,而在第三纪后约一半以上的科绝灭。目前,有关脉翅总目古区系与多样性、早期演化及古生与现生类群的系统关系还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产于东南亚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蕴
鸟类孵化期的肌肉发育决定了其出生后肌肉组织的分布、肌纤维数目、肌纤维类型以及生长速度等,因此对肉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脊椎动物肌肉生成过程受一系列转录因子和生长因子的精确调控,本研究采用生长速度有显著差异的鸡品种或品系,通过两部分试验探讨了鸡胚胎期和胎儿期肌肉发育的形态及其分子调控机理。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家族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FGF2)对脊椎动物骨骼肌前体细胞的分裂增殖有促进作
本论文致力于创制氮杂大环内酯类新型农药,在氮杂大环内酯的氮原子上进行修饰,衍生合成含氨基甲酸酯、三唑环和酰胺结构的氮杂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研究了氮杂内酯环的大小(12、13和16元)对活性的影响。测试了目标化合物抑制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mtumefaciens)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发现化合物Z12-3在200mg/L(0.45mM)时的对根癌土壤杆菌群体感应的抑制率达到67%。
小鼠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不仅可为探讨组织发生和细胞分化等发育生物学问题提供理想的研究模型,还可用于转基因动物的生产,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及应用价值。目前,使用PSCs进行转基因小鼠生产的技术主要是胚胎注射,依据受体胚胎发育时期的不同,可分为囊胚注射、4细胞或8细胞期胚胎注射、2细胞期胚胎注射及1细胞期胚胎注射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4细胞或8细胞期胚胎注射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超过50%人口的主食。但其产量和品质长年受病害的影响,其中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是控制植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此,深入了解水稻受体识别稻瘟病菌的分子机制,对水稻抗病品种进行遗传改良和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的研究发现,植物病原真菌中存在一类序列不相关、结构保守的效应因子,被命名为Mag
家蝇(Musca domestica L.)属于双翅目、环裂亚目、蝇科、家蝇属。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能够传播多种疾病,如痢疾、霍乱、沙眼等,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治理家蝇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其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随着杀虫药剂的广泛大量使用,家蝇已对多种卫生害虫常用杀虫剂产生抗性。前期生物测定发现,在实验室反选获得的家蝇马拉硫磷敏感品系中,雄蝇抗性显著高于雌蝇。本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