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污染途径与防控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f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毒性,且广泛污染于食品,农作物,饲料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备受关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真菌毒素也在很多中药材中被检出,这使得中药材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已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类,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定义为Ι致癌物,因此关于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研究报道最多。然而目前大多研究仅针对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很少对其污染成因进行探究。由于缺乏对其污染途径的了解,因此尚无法做到通过防控环节消除真菌毒素对中药材的污染。由此可知,对常见中药材中真菌毒素进行定量检测、污染来源和防控环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极易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动物类中药材土鳖虫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建立,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来源研究,污染主要影响因素确证及防控环节初探,以期为土鳖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靶向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建立了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与其他真菌毒素同步污染的检测方法,可为后续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与其他多种真菌毒素联合污染的研究提供技术手段。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建立IAC-HPLC-FLD方法同时测定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
  通过建立免疫亲和柱净化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的污染情况。采用CloversilC18column色谱柱(250mm×4.6mm,5μm)进行分离,以甲醇-乙腈-水(20∶20∶60)为流动相,等度洗脱,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λex=360nm,发射波长λem=450nm,流速为0.8mL·min-1,色谱柱温度为30℃。样品通过免疫亲和柱净化后,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呈现良好的回收率,回收率为75.47%~101.8%,RSD值均低于6.7%。本章节实验共检测土鳖虫样品20批次,根据《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中黄曲霉毒素B1限量小于5μg·kg-1,黄曲霉毒素总量(黄曲霉毒素B1,B2,G1,G2)不超过10μg·kg-1作为参考,有10批次样品检出为阳性,检出率为50.0%,7批次样品超标,超标样品占阳性样品的比率高达70.0%。其中有3批次样品同时检出含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有1批次检出含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适用于土鳖虫中6种黄曲霉毒素的同时检测,且提示对于其易污染黄曲霉毒素的情况应高度重视。
  2、市售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来源分析
  采用已经建立的IAC-HPLC-FLD法检测从药材市场上收集到的51批次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AFG2,AFM1,AFM2)的污染情况。将所测定的市售土鳖虫中的阳性样品进行解剖,分别检测其虫体本身、腹部食物残渣、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和对阴性样品进行“反式”培养来寻找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在51批次土鳖虫样品中,检测到20批次样品污染了黄曲霉毒素。根据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的规定,土鳖虫污染的阳性率为39.21%,超标样品占总样品的23.53%,且超标样品占阳性样品的60.00%。通过对阳性样品进行虫体分离,分别检测其腹部食物残渣与虫体本身,发现腹部食物残渣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高于虫体,而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土鳖虫样品中的水分含量也较高。此外,利用主动侵染黄曲霉菌的“反式”培养方法来考察土鳖虫表面是否易污染黄曲霉毒素,发现经过“反式”培养的土鳖虫表面无明显黄曲霉菌产生,且未有黄曲霉毒素检出,这可能因为土鳖虫外壳坚硬紧密,所以黄曲霉菌在土鳖虫虫体表面的侵染能力降低,由此反向证明了内部食物残渣是土鳖虫污染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之一。综上所述,土鳖虫的腹部食物残渣和水分含量可能是市售土鳖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主要因素。
  3、土鳖虫黄曲霉毒素污染主要影响因素确证与防控环节探究
  根据前一章节中发现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水分含量和其腹部食物残渣,所以本章节针对其干燥方式和“禁食方式”来进一步确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探究防控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主要环节。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干燥的土鳖虫中水分含量超过《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中对药材水分含量规定的标准,且发现其在储存30天后呈轻微霉变现象,同时伴随AFB1检出,尽管检出量低于定量限(S/N=10),而不同烘干方式下样品的水分均未超出《中国药典》中对药材水分含量规定的标准;在研究“禁食方式”时发现,正常饲养下不禁食的样品组别在放置第15天就已经开始有明显腥臭味,而且在第20天时的检测结果中已经检出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其污染程度未超出《中国药典》中对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规定,而在相同的放置条件与时间下,禁食的组别中均未有黄曲霉毒素检出,这一实验结果也提示我们需要规范化的样品采收加工过程,以及重视在土鳖虫药材饲养期间食物的来源,从源头最大限度降低土鳖虫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
  4、建立了QuEChERS-LC-MS/MS法同时测定土鳖虫中15种真菌毒素
  通过对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考察和UPLC-MS/MS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可同时检测土鳖虫样品中包括黄曲霉毒素在内的15种常见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2、赭曲霉毒素A(OTA)、赭曲霉毒素B(OTB)、T-2毒素、HT-2毒素、青霉酸(PA)、杂色曲霉毒素(ST)、交链孢粉(AOH)、交链孢粉甲醚(AME)、玉米赤霉烯酮(ZEN))污染水平的方法。结果显示各毒素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1,检测限浓度为0.0132~0.125ng·mL-1,定量限浓度为0.0264~0.25ng·mL-1,平均回收率为71.37~96.60%,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时长短,适用于土鳖虫药材中的多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可为后续研究土鳖虫中黄曲霉毒素与其他多种真菌毒素联合污染的状况提供技术手段。
其他文献
白囊耙齿菌是一味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中药,为填补白囊耙齿菌子实体的研究空白,全面开发其药用价值。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白囊耙齿菌子实体不同提取物防治慢性肾炎药理活性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究白囊耙齿菌小分子部分对慢性肾炎的预防作用,并将小分子部分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和结构鉴定,确定了小分子部分预防慢性肾炎的活性成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综述部分:对白囊耙齿菌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白囊耙齿菌化学成分研究局限于多糖、腺苷和萜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囊耙齿菌发酵菌丝体粗多糖具有抗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关键是要协调好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关系前者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做大蛋糕;后者以分好蛋糕,确保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根本必须协调好两大机制,注重效率尺度和公平尺度的内在统一,实现社会和谐,同时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关键词:动力机制;平衡机制;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007-03     实现在完善社会主
期刊
摘要:IPO(即首次公开发行)的显著作用是使资源配置合理化,但是,由于我国的IPO市场存在很多扭曲的现象,如IPO的抑价现象IPO首日超额收益等,造成了IPO效率体制的低下,所以引进高效率的市场发行体制是必然选择,加入了数量歧视能力的询价体制被证明是提高IPO效率的有效机制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结构”体制以及行政制度的束缚,询价制度在我国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通过对我国股市2002—2004年(
期刊
环丙烷不仅是天然产物的重要结构单元,也是相关生物活性分子及药物分子合成的关键中间体。生物活性分子中引入三氟甲基可显著改变其极性、酸性、偶极矩、亲脂性以及代谢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物理、化学及其生物学性质。目前,三氟甲基功能化环丙烷已在医药、农药、功能材料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
  1、相关实验原料合成
  本实验以2,2,2-三氟重氮乙烷(CF3CHN2)作为C2合成子,利用廉价易得的三氟乙胺盐酸盐与亚硝酸钠,在温和安全条件下高效合成9种CF3
蓝莓(Vaccinium spp.)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与东亚的多功能小浆果类果实,具有抗癌、抗氧化、保护视力、保护心血管等药用价值。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其中花青素是一种黄酮类水溶性天然色素,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还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增强人体免疫等生理功能,在临床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有巨大潜力,但因其稳定性较差,易受温度、pH值、光照等条件影响,从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本文对蓝莓主要化学成分和色度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对壳聚糖修饰的蓝莓花青素脂质体的理化性质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东五加皮的重要药源,在我国拥有着悠久的药用和食用历史。截止目前,国内关于短梗五加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技术和茎皮根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此外,尽管短梗五加全株已被国家批准为可用于饮料生产的新食品原料,但在饮料生产过程中,由于其叶片苦,口感差,往往不被应用。课题组前期在探索短梗五加叶苦味物质的过程中发现,短梗五加叶中含有以chiisanoside为代表的大量的裂环羽扇豆烷型三萜皂苷,并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肿瘤和抗急性肝损
伊犁贝母FritillariapallidifloraSchrenk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植物,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河流域。其鳞茎入药,味苦、甘、微凉,归肺、心经,在临床上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良药。伊犁贝母被收录在《中国药典》中的“伊贝母”项下,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维药之一,且产量较高,和同类贝母相比较具有较高的生物碱含量。现代药理学表明,伊犁贝母具有镇咳祛痰和抗炎抗菌等生理活性。为进一步了解伊犁贝母的物质基础,本实验对伊犁贝母9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研究,为伊犁贝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多因素、致死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功能减退、认知学习能力下降。目前临床上能够有效治疗AD的药物较少,且多为治疗靶点单一,副作用较多的化学药物,因此从天然药物中开发多靶点治疗、副作用低的新药,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黄藤为防己科天仙藤属植物黄藤(Fibraurea recisa Pierre.)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以黄藤素和药根碱为代表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抗炎、抗菌、保护神经、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我们课题
水母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其具有的水螅世代(无性繁殖)和水母世代(有性繁殖)交替的特点造就其巨大的数量群体。水母具有强烈的生物毒性,其毒液主要由多种蛋白质、酶和多肽组成。由于水母毒素非常不稳定,极易失活,为后续的分离纯化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的同时也导致了水母毒素的鉴定、蜇伤的中毒机理以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的缓慢。近年来,随着组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水母转录组、蛋白组数据库并通过序列比对的方式筛选水母毒液中的毒素序列可以突破传统液相色谱活性检测需要大量活性样品、鉴定数量少的限制。与此同时,以构建多组学数据库及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er)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中草药,而人参皂苷是人参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在蒸制过程中,人参皂苷的结构会发生转变,人参三醇型皂苷Rg1、Re等成分在高温或酶解状态下会转化为Rg2、Rh1、Rg6、Rk3等极性较小的次级皂苷,也被称为―热裂解皂苷‖。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调节神经及免疫系统等多重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加工品及其相关剂型中。人参的传统功效“消渴症”与现代药理学中的“糖尿病”密切相关,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e对2型糖尿病(T2DM)更是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