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中表达空间位置和变化的概念往往会演化为具备抽象语法意义的多功能的语法形式。汉语中存在一类反映空间位置动态变化的词——趋向动词,我们提取了这类词最典型的特征——“趋向”,以“趋向范畴”来统摄趋向动词及其演化出的多种功能。“去”是汉语趋向范畴的一个典型成员,在普通话、古汉语和方言中表现出多种功能。本文采用语义地图模型的理论,以普通话、古汉语和方言三个维度的语言事实为基本材料,对汉语趋向范畴“去”的语义、语法功能进行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以横向的语言事实和纵向的语法化路径为参照,厘清其各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而构建汉语“去”的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呈现该语法形式的多功能模式并发掘蕴含共性。在整个研究中,本文坚持“普—方—古”彼此观照、共时分析与历时考察互为支撑,事实描写与理论解释相互结合的方法。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明确了文章的研究目的、意义、对象和方法,并介绍了有关语义地图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实践,并对汉语“去”在共时层面的性质和历时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的研究现状、成果等进行整理和评述。第二部分参照权威辞书和相关著述,并依托于各种语料库中的语言事实,对现代汉语“去”的多种用法展开分析,整理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去”的动词、趋向动词和助词范畴下的多种语义类型和功能。第三部分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古代汉语语料库,发掘“去”在汉语史上的呈现出的不同意义、功能和用法,并结合语法化理论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尝试归纳出各种功能的来源和关联模式。第四部分结合方言词典、相关研究文献和调查所得的方言语料,重点关注方言中“去”有别于普通话的语法功能,整合出“去”在方言中的功能分布,并追溯各种功能的来源,为构拟概念空间和拓展功能节点提供跨方言的例证。第五部分首先介绍了语义地图的绘制步骤。在前文“普—方—古”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出汉语趋向范畴“去”的功能节点,并梳理出“去”的功能关联链条,进而构建汉语趋向范畴“去”的概念空间并切割出语义地图。从语义地图中发现了该多功能模式的语源、多向发展路径等演化事实,并提出了蕴涵共性。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